→以往各期

Literature Information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图书馆选编

           总第63期       2008年第1期                        2008年3月编印

          

本期要目: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服务新农村建设

★农林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慧与作为

★新《劳动合同法》考验高校用人机制

★高校加速国际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示范建设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之路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文本框: 报 刊 信 息

高校人事制度改革

新《劳动合同法》考验高校用人机制

——访《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常凯

杨晨光 

新的劳动合同法已于11日起施行。全社会特别是企业方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适应这一法律,但高校好像反应平淡,没有大的影响,这似乎并不正常。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将会对高校产生哪些影响?高校应该如何面对《劳动合同法》?在执行《劳动合同法》过程中高校要解决哪些问题?带着这些问题,记者日前专访了《劳动合同法(草案)》课题组组长、中国人民大学劳动关系研究所所长常凯教授。

教师与学校的关系

从人事关系转变为劳动关系

记者:高校作为事业单位,适用《劳动合同法》吗?

常凯:《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非常重要的一点变化就是劳动和人事并轨,过去不归《劳动合同法》管理的事业单位比如高校,这次也纳入《劳动合同法》的适用范围,这对高校将来的发展将是一个重大转折。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过去高校仅仅是后勤人员适用《劳动合同法》,教师是按照人事管理的,今后将全部适用《劳动合同法》。如果学校不充分重视、学习理解《劳动合同法》的精神,在用人制度上规范化、法制化,高校将面临非常被动的局面。

记者:高校教师管理也纳入《劳动合同法》的管理范畴,将会给教师与学校的关系带来怎样的变化呢?

常凯:《劳动合同法》对于教师与学校关系的影响,主要是要从以往的人事关系转变为劳动关系,从行政管理转变为合同管理。合同管理的特点,主要是通过合同来明确教师和用人单位即高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就现实状况来看,目前我国高校中教师与学校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并不是很明确。高校教师也是劳动者,《劳动合同法》也保护高校教师权利。作为劳动者的教师的权利有两类,一类是个别权利,主要是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社会保障、职业培训等方面的权利,另一方面是教师作为劳动者的集体的权利,主要是参加工会、集体谈判和民主参与等方面的权利,这主要表现在高校职代会和教授委员会在高校发展中的作用。《劳动合同法》首先是要保护教师的个别劳动权利,但同时也要保护教师作为劳动者的集体权利。但《劳动合同法》同时也要求教师作为劳动者,必须遵守劳动规章制度、尽职尽责完成相关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中国大学对教师的管理和使用与市场化的要求相距甚远。一方面,一些高校教师的权利未能得到有效保障,诸如工资待遇、劳动条件、绩效考评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的现象,如对于教师实行工厂化管理、像管理计件生产的工人一样考核教师、一些教师报酬过低等,另一方面又存在着大锅饭、冗员充斥、工作责任不清等现象。在教师的使用、提升、待遇等方面并不规范,很多规定与法律要求不一致。特别是学校的行政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这些情况严重影响了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造成高校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之一。实行《劳动合同法》的合同化管理,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

但高校教师作为劳动者,他的劳动在性质、方式、绩效衡量等方面又有特殊性。这和工厂、企业的管理有所不同,工作时间上,教师有寒暑假,有上课的课时但可以不坐班等。所以涉及到合同的期限、劳动条件和劳动待遇、劳动定额等问题都需要进行研究。

大学管理由行政化到法制化,这是一个国际趋势。2002年到2003年我在日本九州大学法学院做外籍教授,正赶上日本“大学法人化”改革。以前日本的国立大学教授是国家公务员,现在是被校方雇佣,教授要和校方进行工资集体谈判。国外的一些经验需要我们借鉴。

大学教师是很特殊的脑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的权利如何体现,这个问题需要研究。教育行政部门要经过调研,然后和劳动部门一起制定符合《劳动合同法》要求的、反映大学特点的实施细则。大学与教师的劳动关系的建立,要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体现他们的自主性,以促进中国高校的发展。

记者:教辅人员的管理如何适用《劳动合同法》?

常凯:所谓的“教辅人员”是相对于教师而言的,但不能认为这部分人员在高校的运行中是“辅助性”的人员。高校的教学和科研管理,主要是通过这部分人员的工作实现的。他们也是高校人员构成的主体部分,准确地讲,他们是教学科研的管理人员。

作为教学管理人员,在一些高校中的使用情况也非常不规范,学校可以聘,院系也可以聘,很多教辅人员是由临时工充任,他们的待遇很低,有的干了七八年,连个正式名份都没有。所以,这部分人的工作积极性和专业素质也很难提高。但另外一个问题是有些正式工作人员占着位置不干活,紧缺的地方又没有人干,分配不公、工作量不均匀、待遇不平等、身份歧视等现象都存在。

教学管理人员管理的混乱和力量的薄弱,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和管理的质量。这部分人的管理也应纳入《劳动合同法》的范畴。一些学校因为编制和成本的考虑,使用大量的派遣工充任教学管理人员岗位。这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一岗位不属于劳务派遣的“临时性、辅助性、替代性”的岗位特征要求。

教学管理人员必须相对稳定。而且这部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技术资格。适应高校扩招的现实,增加教学管理人员的编制,提高和稳定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是提高大学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后勤人员的基本权利高校要予以保证

记者:高校后勤领域用工问题在新的《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应如何解决呢?

常凯:后勤用工不规范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高校后勤大量使用临时工、权钱结合的承包制,致使违法用工现象、侵害劳动者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后勤最底层劳动者待遇通常都非常低,许多工人都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权益很难得到保证。由于后勤管理方面的问题,造成高校后勤服务的质量越来越差。

《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十年工龄和连续两次签订固定期限合同,就要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从用工之日起,1个月之内不签订劳动合同,须付两倍月工资的硬性规定,显著加大了学校违法用工的责任风险。员工的权利意识更强了,在这方面劳动争议上升是一个趋势。学校如果不重视这个问题,恐怕将来的问题会更严重。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特别是北京,大学后勤的劳动争议非常高,一些大学校长多次作为被告,被员工提起诉讼,这些劳动争议相当程度上就是因为学校没有认真执行劳动法,职工权益受到侵害。尤其是现在的劳务派遣,把人都外包出去,由于管理不严、执法不好,出现了很多问题,对整个学校发展都有消极影响。学校后勤人员可以分离出去,走社会化道路,但是学校不能说就不管了,还要按照《劳动合同法》核算劳动岗位和相关待遇,合理计算用工成本和后勤运行成本,特别是一些后勤劳动者的基本权利保障,学校还要承担责任。

 

  (摘编自2008年1月17日

《中国教育报》)

 

京郊动态

“会展经济”顺义新的增长点

闫雪静  李黎  丁长青 

328日,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即将迎来首批参展商和观众。

眼下,这个坐落在顺义区后沙峪镇和天竺镇交界处,占地达155公顷的庞大展馆建筑群,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铺装和内部装饰。

方圆5公里范围内,数项酒店、餐饮、购物中心的收尾工程正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准备着和新国展同时开门纳客。

周边工业园区,也正在为吸纳广告会展类企业制定政策。

围绕静待开业的新国展,一个会展经济的庞大产业链正在形成。

新国展:顺义新地标

日前,记者驱车前往新国展,从京承高速公路后沙峪出口至展馆沿途2公里的道路上,路边开始悬挂标语横幅、设置路牌,两侧边坡已培好黄土,准备栽植树木。为迎接首次开展各项工作已进入倒计时。

规模宏大的新国展已经建成,明亮的玻璃幕墙在阳光照射下格外醒目。8个展厅环行相连,简洁的结构使各展厅更像是空间宽敞的大盒子,施工人员正在进行墙体粉刷和地面清洁。展馆外,正在进行最后的道路铺设和绿化工作。

新国展还未启用,其展览日程已经安排到了年底,共有服装展、汽车展、体育用品展等17场展会。据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将于28日举办的“2008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是新国展的首次启用,8个展厅面积比老国展大一倍。从目前的筹备情况看,各方面都达到了办展要求。

新国展门前的天北路上车辆不多,因其紧邻空港经济开发区和天竺出口加工区,这一带显得宽阔敞亮。而20天后,这里一天就将涌入三四万人。

为保障新国展顺利开展,周边乡镇已经开始了环境治理和道路改造工程。后沙峪镇投资600余万元绿化道路景观,建成两块“万米大绿地”,天竺镇拓宽了府前一街和竺林大道,并投资在新国展外围新建大型树阵停车场。

新国展周边畅通的交通环境以及具有郊野特色的绿化景观,是地处东三环的老国展所无法比拟的。而对于顺义区,新国展正在成为一个新地标,是这个区提升环境、发展经济的一个契机。

110 :会展经济带火服务业

国际上普遍认为,会展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10,也就是说,展览场馆本身创造1元效益,就会为周边餐饮、酒店、金融、购物等相关行业带来10元收益。新国展建设的同时,这种带动效应已经开始显现。

沿新国展门前的天北路走一走就会发现,这一带俨然成了个大工地,在建项目一个挨一个。购物、餐饮、娱乐综合业态的欧陆广场还未竣工,麦当劳、俏江南等入驻企业已经挂出了广告牌;面积更大的荣祥广场正在招商中;临空皇冠假日酒店已经封顶;水木兰亭酒店也近竣工……

据天竺房地产开发公司介绍,这些项目都是新国展自20069月动工后紧接着上马的,计划与新国展同时启用。据统计,目前新国展10公里范围内三星级标准以上酒店19家,在建四五星级酒店也有五六家。

距新国展2公里,后沙峪镇域内名为“罗马湖”的人工湖畔,因紧邻高档别墅区,自发形成特色餐饮酒吧街。午后,每家餐厅里都有三三两两用餐和喝咖啡的顾客。经营者说,眼看着新国展就要开业,这条并不出名的餐饮街已经成为投资热点,去年陆续开张的店已经有11家。新国展的南侧和西侧,分别具有西餐和中餐特色的餐饮街也在规划建设中。

服务会展:千人搭上就业班车

周末,顺义区人才服务中心为丰荣君华酒店举办的专场招聘会一下来了3000多名应聘者。这家即将开业的酒店距新国展5公里,除经理外,100多个岗位计划全部在顺义区本地招聘。

“竞争挺激烈的,不过机会也不少。”从顺义区高丽营镇赶来应聘的张强说:“这几个周末都有酒店的专场招聘,我学过烹饪,相信会有机会的。”

“事实上,新国展本身提供的岗位并不多。”中国国际展览中心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但是,在展会的几天时间里需要大量保洁、保安、运输等临时岗位,这些动态就业岗位十分可观。同时,为周边的酒店、餐饮业衍生出大量的用工需求。”

目前,顺义区已经为新国展举办两场招聘会,为70余人提供了土木、电气、水暖等技术工作。与此同时,随着周边众多商场、酒店的相继竣工,用工需求大量增加。从去年底至今,顺义区已经为新国展及相关行业举办过10场招聘会,近千人搭上了会展业的就业班车。

会展经济:聚起文化创意产业区

京密路边的后沙峪镇工业开发区内,“天树标牌”是数家印刷、广告制作企业中的一家,专门从事标识、标牌的设计制作。从公司的宣传图册可以看出,索尼、摩托罗拉等公司都是这家企业的客户。

公司负责人兴奋地告诉我们:“新国展的落成为我们这样的企业带来的机遇是显而易见的。新国展将于4月份举办汽车展,公司已经早早接到了数家汽车厂商的广告标牌制作订单。”

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布局中,顺义区的会展产业已经被确定为重点文化创意产业板块。

以新国展为中心,顺义区规划建设国展产业园,在周边7.2平方公里范围内,建设18万平方米的办公、酒店、商业面积,以吸纳展览展示、策划、广告、装饰装潢等相关创意产业。目前,产业布局规划正在制定中,相关服务、扶持政策也即将出台。

顺义对于新国展的期待还远远超出了会展产业。按照该区“十一五”规划,会展产业区、空港工业区、国门商务区以及空港物流基地共同组成临空经济产业区。新国展将带来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为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搭建了一个平台。目前,顺义区及周边乡镇均成立了专门针对国展的招商引资部门,以期望在各类大型展会上寻找商机,吸引有实力的合作伙伴。

毫无疑问,新国展是块有吸引力的大蛋糕,虽然目前还无法统计这块蛋糕到底有多大,但是据预测,新国展每年将会为相关产业带来60亿元的产值。

2008年3月21日《北京日报》)

 


密云生态工业“亮”出新特色

张生军  孙明舜  郭楚北 

密云县委、县政府自2005年在全市率先提出“迎奥运,创建国家生态县”的奋斗目标以后,在工业建设方面全力构建生态工业发展体系,并取得成效。特别是2007年以来,以促进增长方式转变为主线,围绕生态工业发展体系的建设,开展了以生态精品工程、示范典型工程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工业工程建设,通过技改创新推进科技兴企,通过建设生态型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和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产业支撑……随着这些工程的实施,也形成了密云生态工业发展的新亮点!

生态工程

打造工业“精品”

仁创集团公司是入驻密云经济开发区的一家技术创新型企业被誉为我国砂产业的开创者。在仁创集团公司院内,铺满了各种颜色的地砖。该公司总经理秦升二说:“这些砖可不是普通的地砖,是我们生产的拳头产品——生态砂基透水砖。它的特点是透水性能强,我们公司利用它将渗透的雨水全部收集起来,用于生产线的冷却用水,不但实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每月还可节约用水1800吨。”现在,仁创集团公司已经设计建设了完备的雨水收集循环利用系统,并兴建了3个蓄水池,另外两个投资150万元的较大型雨水收集池也正在计划建设中。据笔者从密云县经委了解,在密云经济开发区2007年启动“市级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后,涌现了许许多多像仁创集团公司这样的生态型企业。

密云经济开发区,是2007年经北京市工业促进局确定的全市首批市级生态工业园试点园区之一,也是密云2007年生态工业工程建设中的重点。经济开发区制定出台了《生态工业园区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确定了打造“碧水蓝天”型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发展思路,在加大环境综合建设的同时,从“推进水资源的集约和循环利用、提高能源管理和利用水平”两面入手,实现节能、节水和资源的综合利用,形成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工业理念为引导的开发经营模式。同时,与县环保局联合,对区内的排水大户进行在线监测,即每家企业安装一台监测设备,与环保局联网,一旦排污超标,监测系统就会马上发现,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样即时的环境监测措施在全市开发区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在建设经济开发区生态工业园区的同时,密云在全县范围内的工业企业中都开展了以“生态工业理念”为指引,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通过环境整治、清洁生产、技术革新、设备改造、节能减排等为主要措施的生态工业工程建设,像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互润公司,在生产中实施清洁生产,从源头上消减污染,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并与北京市玛格瑞特环境科技中心签约,对公司清洁生产进行全面监督和审核;位于太师屯镇生态型纺织服装产业试点基地的鸿嘉服装服饰有限公司,对生产车间蒸汽回气管道进行改造,利用回气余热对浴池用水和软化水进行加热,然后再将冷凝水回收二次利用,每年可节约用煤300吨,节约资金12万元;威克公司通过建设矿山废石的砂石料生产线,不仅实现了矿山开采固体废弃物的零排放,每年还为公司增加效益800万元……生态工业工程建设,实现了密云生态经济的有机增长,更使“生态、环保、节能”成为了密云生态工业建设和发展的亮点,涌现出了一大批生态示范典型企业,并有90家规模企业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

技改创新

为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

在刚刚结束的由北京市委农工委、北京市农委、北京市电视台共同主办的“2007京郊状元榜”揭榜仪式上,密云西田各庄镇农民张月文荣列“京郊十大农民创业先锋”。那么,他是凭什么获得此项殊荣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从“彩虹工程”说起。

彩虹工程,就是由政府搭建桥梁和纽带,将企业与高校强强联手,使高校技术与企业发展嫁接,着重解决企业在发展中出现的规划、设计、技术、管理、营销、培训等方面的问题,从而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平台,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可以说,张月文就是彩虹工程的受益者之一。

张月文创办的企业名叫百层服装厂,在生产过程中一直采用传统皮带式服装加工机器,不但操作人员多,而且耗电量大。为此,从2000年开始,张月文历时7年,自主研发了SZ-900液压式蒸汽新型粘合机,并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国内、国际服装机械制造的多项空白。此后,通过彩虹工程,张月文又与北京石油化工学院结成校企帮扶对子,为这种新型粘合机研制了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了压衬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蒸汽温度及油压的自动在线过程中的检测。使其技术含量更高、工艺更先进,也更节能环保。而且,智能化液压式蒸汽新型粘合机只需一个人操作,而且效率是传统皮带机的20倍,耗电量仅为0.3度,成本降至0.15元。现在,已有来自湖北、广东、山东等十多个省市的代理商正在与张月文洽谈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代理销售智能化液压式蒸汽新型粘合机产品。“我们很快就会建立起覆盖全国的销售网络,实现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是技改创新让我们这个小企业成为了全国都响当当的名企呀!”张月文兴奋地说。

技术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密云将技改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积极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将技术改造的重点放在提升生产技术水平、开展技术创新上来,促进企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在外延式发展的同时,注重企业的内涵式发展,倡导企业技改扩规,增强创新能力和研发能力,实现快速健康发展。2007年,通过彩虹工程,与高校签订合作协议8项,同时,共投入资金4.2亿元,实施技术改造项目45个,涉及服装加工、汽车制造等六大行业,预计可增收4亿元。

为新农村建设

提供有力的产业支撑

“密云近年来利用全县优质的农副产品资源嫁接国内外食品龙头企业,引进了伊利、绿润、国芝香等为代表的绿色食品企业9家,带动了全县奶牛养殖业、板栗、山杏仁及无公害蔬菜种植业的发展,带动了周边5万多农户致富。”密云经委负责人告诉笔者,“这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引进,不但促进了密云生态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形成了密云独具特色的以‘龙头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为模式的农业产业化链条,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的发展和建设。”

2007年,密云共重点扶持了2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并充分发挥这些企业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品牌和规模企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有效地提高了密云整个地区的农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更为农民致富提供了保障。现在,密云已经成为全国绿色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预计2007年农产品加工企业可实现收入23亿元。同时,密云还全面启动了七个生态型农民就业产业基地建设,截至目前,已经投入资金4.1亿元,入驻企业215家,安置就业农民2.9万多人;开发了十里堡镇王各庄村、西田各庄镇畜牧场、东邵渠镇水果加工基地和蔡家洼休闲工业观光园四个农民自主创业产业基地,已入驻企业22家,并发放资金64.5万元,发展家庭手工业和超市连锁便民店52家,扶持农民自主创业。

最后,笔者还要提供一组数字,通过这组数字或许能让大家对2007年密云生态工业的建设和发展有更进一步地了解:通过盘活土地引进工业落地实体项目22个,协议投资额6.63亿元;通过创新方式,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引进2000万元以上的项目29个;推出了“融资担保、企业信息化”等六个服务系统,强化协调服务;加大培训力度,通过培训新增农民就业近2000人……

2008年3月26日《京郊日报》)


 

怀柔517项行政审批电子监控

  温来升   时圣林

“一举一动都在电子屏上看得一清二楚,超过办结时限‘红灯’报警,现在办事可马虎不得!”正在服务大厅为百姓办理身份证的工作人员小李深有体会地说。保障办事者权益,监督办事窗口工作人员效率,怀柔区纪检监察部门近日在综合行政服务中心设立投诉中心,利用电子监察系统让政府公共服务“晒在阳光下”,现有的4起超时限办理问题都得到及时处理。

怀柔区在全市率先建立综合行政服务中心,并把行政服务职能向镇乡、村延伸,在镇乡设便民服务中心、在村设便民服务室,将区、镇乡、村分散的行政、服务资源有机组合起来,建成以区行政服务中心为龙头、镇乡政务服务中心为主体、村便民服务代理点为补充的三级便民服务网,使农民像市民一样享受到便利的公共服务。目前,全区14个镇乡、2个街道都建成了便民服务中心,284个行政村也全部有了便民服务代理点。

如何让政府公共服务为百姓高效、便捷地服务,怀柔区先后多次集中压缩、清理行政审批项目,目前涉及35个部门的517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等都集中在行政服务大厅办理,并全部实行审批信息网上公开,同时建立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对每个办事窗口的审批行为进行全程监控。

监察系统具有实时监控、预警纠错、绩效测评、信息服务、投诉处理等功能。各窗口受理事件后,监控系统将自动打印有事项编号和密码的通知单交给申办人。一旦审批事项在法定时限内未能办结或违规办结,系统会自动预警亮红灯并留下相关记录。以身份证办理为例,时限为5个工作日,从办理那天开始,该办理信息就被记录在系统内,到了5天后,系统发现此项工作还未结束时,工作人员就会得到“红灯”报警并受到相应的处罚。除去办事时限,还有对办事结果的满意度测评,一旦测评不满意,系统也将红灯报警。监察机关将据此进行追究,属于工作人员主观故意的将被追究责任,有效地保证了办事效率和申办者权益。

  2008年3月12日《京郊日报》)


 

大兴160个村建起农业特色书库

李永晖   陈红梅 

   


“我借一本《老人与海》”,“我要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320日,青云店镇南大红门村农业特色书库一开放,就被平时少有书看的村民挤得满满当当。经典文学名著、实用工具书,成了“抢手货”。像南大红门村这样,大兴区已有160个村建起农业特色书库,藏书量超过15万册,三万余名农民不出村就能借到自己想看的图书。

为方便、满足农民读书所需,帮农民走科技致富之路,大兴从2002年起在农村建立农业特色书库,每村藏书量在5002000册不等,内容涉及文明礼仪、蔬菜无公害和标准化栽培、科学养殖、文学、医疗卫生以及农村常用的法律等方面。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遇到难题,可以随时到图书室寻找解决方法。农业特色书库,成了农民的“高参”。

北臧村镇八家村的胡振强是受益者,他说:“自从有了流动图书车和农业特色书库,咱农民看书、学技术可方便了!”几年前,苦于没有技术,老胡也像大部分农民一样靠传统方法种果树,梨的品质低、销路不好。书库建起后,老胡经常扎进书堆里学技术,脑筋活络的他种起了“黄金”、“爱宕”等新品种梨。如今100亩果园成了采摘园,去年接待采摘游客2.5万人次。老胡深有感慨地说,农业特色书库是宝藏,种地也能出“黄金”。

为了扩大书库的信息量,大兴区图书馆还设立了流动图书车,定期对书库藏书进行更换。同时,特色书库还采取“群众点书、图书馆送书”的办法,为群众送去急需的书籍。今年,大兴将新建200个农业特色书库,争取2009年实现村村都有农业特色书库。

   2008年3月21日《北京日报》)


 

教育

高校加速国际交流提升办学水平

  澎 

上海交通大学的本科生将有机会选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10多个专业的双学位,目前协议正在制订之中。这一最新进展,折射出上海高校的国际交流进程正在不断加速——数据显示,上海大多数高校近三年来的出国交流人数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前往海外著名高校交流的学生人数翻了一番。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长期交流人数的增长比例更是超过了50%。专家认为,高校本科生参与海外游学的比例,尤其是参与长期交流计划的比例,是国内高校整体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标志。

据了解,复旦大学仅去年前往海外知名大学开展校际交流和访问学习的学生,就达到了1278人次,其中长期交流学生有502人,比2006年增加了55%以上。上海交通大学2006年以因公方式派出的本科生共计365人次。在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海外交流生人数也呈现增长状况。

一些教育专家告诉记者,近年来进行交换生项目的高校,交流到国外的本科生参加的都是国外高校的正规课程教育。交流的高校大多数是类似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早稻田大学等这类国外著名高校。

据了解,复旦大学今年参加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暑期研究班的学生,有机会被接受成为该校的博士生。华东师大与法国高师集团建立的联合研究生院,从2005年至今已经联合培养了139名研究生。而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也成为首个在海外设立的高校教育发展基金会。

学生交流人数的增加和交流学校层次的提升,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和竞争力的提高。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上一个五年计划中,全国高校都已经成为科研发展的主力。高校承担了各类课题61.9万项,其中作为第一承担单位承担的“973计划”项目占立项总数的54.5%,承担的“863计划”项目数和经费额占40%左右。目前,全国高校科研经费比2000年前增长了5倍,国家重点实验室有63%建在高校。

而高校海外交流人数的增加,也使高校的国际视野进一步拓展。单单去年一年,就有数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访问上海市高校,并进行学术交流。各类高层次的学术论坛也在上海各高校相继举行,学术界的高水平交流不断展开。

通过与世界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强强合作,高校加大了人才开放式培养的力度和对学术前沿领域科研的参与度。目前,各海外名校纷纷与国内高校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其中包括耶鲁大学与复旦大学签订的全面合作协议、华东师范大学与法国里昂商学院签定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等。不少海外名校还在国内高校设立了办事处或者中心。据悉,今后三年内,各高校还将大幅度提高交流学生的比例,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的这一比例都将超过25%,加快推进高水平国际科研合作和办学,全面增强学校的科研实力,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成为不少高校今后5年规划的重要内容。

2008年3月23日《文汇报》


 

农林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智慧与作为

1、人才下乡提升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人才。农林院校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为导向,积极开展各类型、各层次的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为服务新农村建设培养、培训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和留得住、用得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实用人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带头人。

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中国农业大学实施“村官”计划,2006年和2007年共有包括28名研究生在内的234名毕业生到平谷、密云、朝阳、怀柔、通州、门头沟六个北京郊区县的村镇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或村委会主任助理;四川农业大学近三年到农业产业化企业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约占总数的60%400多名毕业生参加西部计划,128名选调生到基层服务新农村建设。

培训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

四川农业大学主动承担四川省委大规模培训农村党支部书记的任务,2006年至今已在校内培训近7000人;安徽农业大学实施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先后派出4800多人次的专家和科技人员,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600多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人才支撑;云南农业大学结合云南生产实际需要,为当地培养大批乡土科技人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320余期,培训乡土技术人才25000余人次;沈阳农业大学实施了“沈阳市农村青年科技人才研修工程”和“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自2004年起,“研修工程”已实施三期,培育的学员中有131人取得了由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职业技能证书和农产品经纪人证书,学校实施的“辽宁省农民技术员培养工程”,通过政府出资、大学培训、农民受益的新模式,培养了大批的“蓝领农民”。

校、村党支部结对“一家亲”

中国农业大学开展一个博士生党支部和一个村党支部结对共建的“红色1+1科技行动”,每年组织1000个学生党支部深入大学生“村官”所在的京郊农村,与农村党支部结对,通过提供日常信息支持,联合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暑期集中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帮助大学生“村官”适应并开展农村基层工作,形成一个大学生“村官”背后有一个大学党支部的支援模式。

北京林业大学创造性地开展了以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结对子和学生环保社团与京郊农村共建生态文明村两项活动为内容的红绿相映“11”实践项目,动员全校师生对口支持新农村工作。学校与北京市平谷区、延庆县、门头沟区、怀柔区、密云县的11个村镇建立了绿色“11”生态文明村共建关系,共同开展“生态村庄规划”、“植树护绿”、“建设文明路”等活动。

2、科技服务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高等农林院校积极参与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校企合作、校地联盟以及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中心)等多种形式,服务于区域农业发展。同时,教师聘任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的推进,激励广大教师从事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成果转化和创新活动,送科技下乡。

改革聘任与分配制度,调动农科推广人员积极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秉承“亲近农业、亲近农村、亲近农民”的办学传统,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学校始终坚持“顶天”与“立地”相结合,凝练科研方向,紧密围绕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开展科研平台建设,逐步形成了旱作农业、节水工程、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等一批具有干旱半干旱地区特色和优势的学科方向。

同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立了“推广专家支持计划”;在职称评审上设立了推广研究员系列;在年度先进评选中,按照科研、推广、挂职、服务等岗位分类评审,确保了科技推广人员的入选比例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调动了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开展。

建设校地合作大平台

浙江大学和湖州市开展全面合作,探索出校地合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湖州模式”。通过合作项目,建设了一个省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实验示范区,构筑了科技创新服务、人才支撑、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平台”,实施了产业发展、村镇规划建设、基础设施、环境建设、公共服务、素质提升、社会保障、城乡综合改革“八大工程”。学校与湖州市各级政府和企业签订了近300项研发合作项目合同,建立了茶叶、蚕桑、玉米等6个万亩农业产业推广示范基地;向湖州派出了26名高层次的挂职干部,分别担任市副秘书长、县区长助理和局长助理;选派近100名优秀研究生、本科生在示范区担任“村官”助理;组织教授、专家近2000余人次参与湖州新农村建设,设立首席专家负责制,建立了一批集农业应用研发、成果转化推广、现代农业培训于一体的合作平台。

采取多种举措让科技进村入户

华南农业大学与广东省农业厅联合组织大学生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开展了“提出一条科技支农建议、介绍一项农业实用技术、赠送一个新品种、扶助一户农家”活动,实施了“双百千万”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西南大学仅2007年就与云、贵、川、藏、渝的部分区市县近20个地方政府、80家企业开展了100多项科技合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石河子大学坚持送教育下乡,送科技下乡,近十年来,先后与兵团13个师152个团场建立科技服务协作关系,派出近100名副高职以上教师赴边远县、农牧团场担任科技副县长、副团长,500余人次专家教授深入农牧团场蹲点授课、田间咨询,技术服务覆盖兵团所有农业师、87%的农牧团场。

3、农科教网盟为农村插上信息化翅膀

高校农业科技和教育网络联盟整合科教资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知识、信息、技术和人才培训的公共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广播网、卫星等网络传输方式,加快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新信息的传播速度。

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开展的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以农业信息资源为基础,以共享协作为手段,整合优势资源,建立了面向社会开放的新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村基层提供持续有效的信息服务。该行动依托商务部“信福工程”,建立农业商务信息服务中心,建设适合农村基层的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依托农科教联盟成员高校,整合农林科研资源,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与应用;同时,积聚中国农业大学的专家队伍,培训新型农民。

东北农业大学研制开发的“黑龙江省农村用电综合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磁卡供电系统”已在黑龙江省60多个县市推广应用,“乡镇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系统推动了黑龙江省的“村村信息化”。

另外,学校开发了“奶牛疾病诊断和防治数字化智能系统”等20多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领域的单极板和网络版的农业专家咨询诊断系统,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生产的信息化,实现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生产的标准化。

农村信息网盟服务行动开展以来,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8所兄弟院校建成了10个信息网盟示范基地;成立了由100多名专家成员组成的专门服务三农的专家志愿团;整合、制作并开发了30多个大型数据库,180多个多媒体课件,100多小时农业实用技术电视节目,2万多份农业科技资料(小册子),以及1000G可容纳2000多个视频节目的“新农村社区文化数字视频资源包”,直接服务乡村干部和基层农民3万多人次,辐射服务10万多个农户。

4、解决“三农”问题亮点频现

高等农林院校面向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问题,发挥科教优势,官、产、学、研紧密结合,围绕“三农”问题开展研究,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加强服务。

在农业示范区建设中大显身手

河北农业大学组建专职推广专家队伍,加强制度建设,通过实施校县合作、校企合作、股份制合作等多种合作模式,加强与地方政府和涉农企业的横向联系;安徽农业大学实施了“科技创新工程、大别山道路拓展工程、农民素质教育工程及农村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工程”四大工程,学校逐步建设成为安徽省农业科技的创新中心、农业政策的咨询中心、农业技术的指导中心;扬州大学与地方合作承担了农业综合开发高邮国家高新科技示范项目、海门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项目,以及泰兴、邗江、如东、邳州等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任务,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依靠科技进步,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南京农业大学先后参与了吴中区东山镇现代生态农业发展规划等44个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县的建设规划,帮助规划的射阳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建湖县生态示范区建设、东台县生态农业县建设顺利通过了省和国家的验收。学校组织100多位专家与100多个乡(镇)、村进行了“双百工程”项目对接服务,新建海淡水育苗、养殖示范基地32个,蔬菜、中药材、花卉、茶桑等栽培示范基地38个,无公害优质果林栽植、畜禽及特种动物养殖示范园19个,引进新品种190余个、新技术340多项,培训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农技骨干12800余人,组织科教兴村项目86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启动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后,建立了30多个专家大院,组织60多名科教人员参与了杨凌14个村的科技包村工作,根据主导产业建立了14个农业科技示范园、2600亩示范样板,培训农民3000多人次,培养各类专业户100多户,引进、指导涉农企业20多家,使农民人均年增收410元以上。

科研新技术在田间地头开花结果

华中农业大学有重点地开展重大农业新技术成果及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国家“863”、“973”和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为纽带,针对农业生产实际问题,学校在华中地区推广了超级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油菜、动物疾病防除等多项先进实用技术,为区域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中,优质杂交油菜新品种年推广面积2500多万亩,累计创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3亿元;瘦肉型猪系列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面向两湖、两广等15个省市区推广辐射,“十五”期间累计推广各类优质种猪4.78万头;柑桔新品种种植推广面积约100多万亩,在湖北省内的覆盖面积达到80%以上;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实现产业化,学校先后与鄂州、云梦等地联合开发,形成年生产能力5000万个微型薯的工厂化企业,年生产效益达500万元。

中国农业大学试点推出农业推广教授领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后,在北京市建立了5个共建新农村农业推广中心,基本形成了覆盖首都郊区的教育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玉米系列品种”推广面积保持在3000万亩左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2000万亩以上;“保护性耕作机具与技术”推广面积1500万亩以上;“冬小麦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体系”已经在河北省大部分地区,以及天津、山东等周边地区进行了推广,推广面积达600万亩以上;“农大褐3号”小型鸡今年推广4000万羽以上,累计突破1.9亿羽,经济效益19亿元;“猪饲料抗生素替代技术”产生的新产品累计推广200万吨,直接创造经济效益约3亿元。(以上信息由教育部高教司提供)

2008年3月17日《中国教育报》

 

关注大学生“村官”

 

大学生“村官”期满后怎么办?

闻静超   裴胜崇   张思瑶

大学生“村官”任期3年。自2005年始,中国农业大学先后有234名大学毕业生在平谷、密云、朝阳等地担任村支书助理和村委会助理。今年7月,第一届大学生“村官”就要期满,他们会如何选择今后的出路?我们进行了调查访问。

黄腾宇和畅泽萍已安家

想继续在平谷发展

2005年,平谷人事局首次面向北京市高校招聘“村官”,中国农业大学黄腾宇和畅泽萍双双入选。目前,两个人在平谷已经建立了家庭。

当笔者到达平谷区时,马坊镇塔寺村村主任助理黄腾宇正在向村里的几位大姐了解保洁服务的情况。

塔寺村的集体耕地转为工业用地后,40岁左右的妇女因为文化少、年龄偏大而无法获得就业机会。黄腾宇希望能够让这些妇女有工作,他试过网络销售柴鸡蛋、大桃、鱼,利用废弃的桃树枝加工枕头,引进石灰厂,建立西红柿种子研制基地等,效果都不好。后来,他自筹3万元,成立了畅通达保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还买来了保洁器材,办起公司网站,为村里的农民村外干活挣钱找到了一条路。现在只要电话响起来,他就会挨个通知:又有活儿了,赶快过来吧!

这天,黄腾宇接到了一个订单,立刻通知村里三位大姐。这个活儿是为刚刚装修过的房屋进行保洁,每位大姐能挣50元。

一位大姐对笔者说:“村助理真好,我们都觉得挺亏欠他的。开办公司的钱是他出的,工具也是他花钱买,我们赚了钱他一分不要。以前我们没工作,现在干保洁的收入越来越多,春节那几天,每个人都赚了七八百元……”

黄腾宇在村里有很多角色:写作员、管理员、记录员、指导员、讲解员、调解员、维修员、监督员、普查员、采购员……他的努力得到了村民的认可,2007613日,黄腾宇以高票被推选为塔寺村第七届村民委员会委员,先后被评为马坊镇“十佳村官”、马坊镇带领村民致富奖得主、平谷区大学生优秀村助理。

20087月份,黄腾宇任期将满,他早已决意继续留在基层,“我在大学时的专业就是农村区域发展,一直就有这样的信念:做一名优秀的农村发展工作者。”

黄腾宇的妻子畅泽萍和他是同班同学,同一年当的“村官”。上任后不到一年,由于工作出色,经过推荐和考试,畅泽萍已经进入平谷区统计局工作。他俩结婚了,就把家安在了平谷。

李丰蓉首个被选为村支委

王雅静进了密云生态办

农大的大学生“村官”中,不乏像黄腾宇和畅泽萍一样,明确希望在京郊工作的,平谷区马坊镇东店村村支书助理李丰蓉就又是一例。2007318日,在东店村党支部换届选举中,刚刚任期9个月的李丰蓉以41票(全村有48名党员投票)的高票当选东店村党支部委员,开创了平谷区“村官”当选支委的先河。作为平谷区第一个进入支委编制的“村官”,她说:“‘村官’的任期只有3年,但是支委的任期是5年,只要需要我,我一定会继续留下来。”

有着相同愿望的是另外一位“村官”——2006年毕业、在密云县工作的王雅静。大学时代,王雅静曾经是中国农大农研会的会长,对农村有很深的了解和情感。正因为她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当“村官”不久就被调到密云县生态办公室。到条件更好的县里工作,一度成为王雅静沮丧的原因。“我想在村里工作,村里才是最需要我的地方……”王雅静在给母校老师的电话中这样说。老师说:“如果学校有农村的课题,你在县里,不是更好起到了‘村官’的‘桥梁’作用了?”从此,王雅静又热情高涨的投入工作。

陈康要留村但须有编制

否则只能自谋就业出路

对于大多数“村官”来说,今后的选择还处于不确定状态。

笔者在采访中听到最多的是:“现在还不是十分确定,看看政府会不会出台关于‘村官’出路的意见和政策吧。”平谷区马坊镇果各庄村书记助理刘宝平说,“村官”们在周末聚会的时候,经常会谈到今后出路的问题,大家都有些许的迷茫。

在硕士生面试中,中国农大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农业信息化的三位考官,对朝阳区来广营乡红军营村的“村官”陈康很好奇。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是从经管学院毕业的,怎么考农业信息化来了?”

“我给我们村做网站呢,觉得这方面的技术不够用,所以来学习一下专业知识,况且以后农村也信息化了,就更有用了……”陈康有点腼腆,憨憨一笑。

作为“北京市大学生村官事迹报告团”的成员,陈康的工作很出色:在农民运动会中既当陪练又当运水工,使得红军营村第一次拿了奖;将《“148公顷”拆迁补偿协议的说明》“翻译”成白话版《拆迁指南》,化解了村民的不解和怒气;筹办村级网站,让农村与外界的交流多了“第三只眼”;处理大量群众信访信件,办结率100%,使得村民们看到陈康时怒气先消三分。陈康说,他对农村很有感情,希望20097月期满时能留下来。

陈康担心的是,留下来需要乡里有编制。目前,乡里划拨编制有些困难。如果不能留下,他只能选择“就业市场自主择业”。

61.3%村官报考公务员

为了能在乡镇岗位工作

在大学生“村官”的队伍中,陈康只是一个小小的缩影。期满后出路的担忧,是村官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尤其是今年7月份,将有一批村官期满,他们如何为自己打算?

朝阳区的大学生“村官”委员会进行了调查。区内62名大学生“村官”中,准备报考公务员的有38人(占61.3%);打算继续学习深造的有13人(占21.0%);预备继续服务基层的有9人(占14.5%);暂未确定的2人(仅占3.2%)。乡镇政府工作人员是公务员,而一部分“村官”报考公务员,就是为了能留在乡镇一级岗位工作。

被选为2007年北京市优秀大学生“村官”的陈阳,是密云县溪翁庄镇走马庄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她认为“村官”是一种常态的职业选择,就是一份普通的工作,要有对待和普通工作一样的平常心。

部分“村官”还表示,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村官”,应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与之相符的工资、福利等优惠政策,“一个几千户大村的‘村官’和只有几百户小村的‘村官’,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村官’工作强度肯定不同,采用同样的工资政策不符合按劳分配的原则,也缺乏激励性”。

2008年3月19日《北京日报》

 

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大学生“村官”发展研究报告

光明日报大学生“村官”调查组

编者按  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等有关部门决定,从2008年开始,用5年时间选聘10万名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这是继200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实施意见》后,党中央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又一重大决策。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毕业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进行了13年。为总结各地的实践经验,推动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更好发展,光明日报特别邀请中国农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的有关学者、专家和师生组成联合调研组,深入全国9个省市区开展调查,形成报告。本刊现转载此报告,希望能对我院的相关工作有所启示。

本报告中的大学生“村官”指近年来由政府部门正式发文、筛选的专科以上学历应届或往届毕业生,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村主任助理或其他“两委”职务的工作者。报告依据的基本材料有三方面来源:2005年以来对河南省平顶山市大学生“村官”计划所做的多次典型调查及之后的追踪研究;2006年以来对北京市大学生“村官”行动所做的典型调查;2008年对全国9个省市区大学生“村官”所做的面上调查。此外,在撰写时参阅了大量的相关材料、研究报告及媒体报道,征求了部分现任大学生“村官”及基层大学生“村官”管理人员的意见。

发展历程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大学生“村官”从无到有,到快速发展,经历了长时间的积累发展过程。

1.自发探索阶段

1995年,为解决“三农”问题,江苏省率先开始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学生“村官”计划,定安、临高、东方等市县先后组织招聘大学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宁波市采用公开招考方式,成为全国第一个推行“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的地区。这一时期,大学生“村官”人数较少,但形式多样,逐步打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回流到农村的正式渠道,为后来发展积累了重要的实践基础。

20003月,广州市天河区公开招聘52名大学生“村官”,全国各地3000多名大学生前往求职。2002年河南省鹤壁市招聘205名大学生“村官”,拉开了河南省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2004年,河北省邢台市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决定每年选派1000名大学生到农村工作,5年内实现全市5200个行政村都有大学生“村官”的目标。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发展到10个,主要分布在东、中部地区。大学生“村官”工作逐步进入到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与探索阶段。

2.全面试验阶段

2005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20062月,中央组织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发通知,联合组织开展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此后,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大范围试验阶段。

2005年起,北京、四川、江西、福建、青海、辽宁、贵州、陕西、山西、安徽、上海、吉林、湖南、甘肃、宁夏、内蒙古、云南等省市区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截至2008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村村有大学生“村官”计划。

2008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部署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大学生“村官”工作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实践情况

在农村青年的进城热潮中,一批批大学生到农村担任“村官”,他们的行为,受到了各方面的关注。

1.村民眼里的大学生“村官”

在调查中,90%以上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都抱有较高的期望;超过半数的村民对大学生“村官”计划表示赞成,对大学生的作用给予肯定。大家反映,大学生“村官”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播了新知识,带来了新思想。大学生有学识、有见地,他们的到来,为农村带来了新气象、新观念。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法学专业的年巍,现任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沙峪村村主任助理。他运用所学的知识,帮助村民和村集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在普及法律知识的同时,增强了村民们的法律意识。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英语专业的张庆玲,在渤海镇苇店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她看到从事民俗旅游的村民们在接待外宾时因不懂英语错失了很多商机,就办起了培训班。如今,许多村民已能用简单的英语与外宾进行交流了。

二是推广了新技术,带来了新方法。农业技术和发展思路是大学生“村官”的优势领域。2004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付永现被平顶山市委组织部选派到枣庄村担任村党支部副书记。到村里后,他多次邀请省农科院专家到村里传授养殖技术,并主动到农信社协调贷款500万元,建起了无公害养殖园区。目前已经有97家农户入驻园区,生猪存栏4000多头,一年可实现纯利润20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增加1300元。在渤海镇三渡河村担任党支部书记助理的郭靖,则运用自己掌握的网络知识,将村里的采摘园、民俗旅游接待户的接待项目、能力、特色菜等信息,发布到北京市农委的新农村商网上,拓宽了客源,带来了效益。

三是改进了工作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大学生“村官”的务实高效、求新求变给农村工作注入了活力。陈增炜刚到浙江省梁弄镇甘宣村时,办公室里的电脑和打印机上满是灰尘。他捡起这些长期以来很少有人动用的东西,起草、修改、打印各类材料、协议,大大提高了村委会的办公效率,让村干部们很是惊喜。毕业于浙江工商大学的王胜千,2007年起担任浙江省安吉县荷花塘村村支部委员。到村里后,他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平台播放科教视频,把农作物生产技术、农民创业经验等以更便捷的方式传授给村民,改变了以往主要通过专家面授、村民交流的技术传播方式,受到村民们的称赞。

2.大学生“村官”看自己

“农村的舞台真的很大!”在调查中,近95%的大学生“村官”发出这样的感叹。许多人在调查问卷中表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同时,自身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一是促进了农村的发展,体现了人生的价值。毕业于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发展管理系的黄腾宇,20057月起到北京市平谷区马坊塔寺村担任村主任助理。近三年来,他多次运用掌握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知识,为本村养殖户分析市场信息,预测价格走向,帮助村民增加收入近50万元。毕业于宁波大学文学院的龚纪炳担任浙江省梁弄镇横坎头村村主任助理后,把自己在村里樱桃园拍的照片放到网上,进行产品推销,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采摘。2007年,全村平均每亩樱桃收入由上一年的3000元增长到4000元。龚纪炳感慨,做个网页,发几张照片,原本再简单不过的事,没想到在农村可以变得这样有意义。

二是经受了农村磨练,提高了自身素质。大学生“村官”年巍告诉调查者,3年的“村官”工作对自己是一个很好的磨练,不仅能发挥自己所长,也让自己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提高了各方面能力。他说:“农村社会关系比较复杂,几年的‘村官’经历,让我在面对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时,知道应该从何处着手,怎么游刃有余地处理。”

三是积累了实践经验,找到了事业舞台。毕业于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介同彬任淇县原庄村党支部副书记。2002年他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承包了村里濒临倒闭的养猪场,在有关方面的帮助下和自己努力下,2004年养猪场出栏生猪达到1万头,同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并回收生猪。现在,原庄村养猪专业户已达到74户,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猪专业村。今年“两会”,介同彬作为乡亲们选出的代表,到北京参加了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新农村需要什么样的大学生

在调查中,农村地区的干部群众普遍表示,欢迎更多的大学生来农村工作,带领大家一起致富。对于有关“最理想大学生‘村官’”的问卷,大家表示了很高的热情,意见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有理想、有抱负、热爱农村、愿意把农村发展真正当成事业去做;二是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能适应农村艰苦的工作环境;三是有现代思想观念和一定的专业知识,特别是法律和农业科学知识,能发挥特长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

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感到,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思想上的“扎根”问题

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比较复杂。一方面,近年来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数据显示,2007年毕业的495万大学生中,有144万当年没有找到工作。另一方面,为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工作,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如解决户口、考公务员优先录取、考研加分等等。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对农村怀有感情、想成就一番事业的占到24%。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届满后的工作趋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作出的选择。针对这种情况,如何教育引导大家在思想上扎下根来,集中精力、发挥聪明才智,在新农村建设中真正有所作为,是今后工作中需要着力解决的一个问题。

2.工作上的“深入”问题

大学生“村官”进入农村社会,与村民密切联系,是他们发挥优势、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感到专业不对口、所学东西用不上、村里矛盾很复杂、人际关系难处理、村里人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水土不服、工作无从下手的分别占3.73%6%5.22%3.73%3.73%1.5%0.7%2.23%,合计占26.84%,超过了关注收入的21.6%。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利益纠葛纷繁复杂,农村工作琐碎、敏感、环环相扣,作为新来者,大学生“村官”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一下子接纳。二是大学生“村官”自身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大多数“村官”经历单纯,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农村生活的经历。因此,如何让大学生“村官”尽快了解农村,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重要问题。

3.能力上的“提高”问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才是关键。但大学生“村官”知识的结构性欠缺阻碍着他们优势的发挥。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乏运用专业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人际沟通能力较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和业绩。三是组织管理经验缺乏,从目前大学生“村官”构成来看,大部分刚刚离开学校,没有或极少拥有相关社会工作经验。四是自我激励能力有待提高,农村环境复杂,工作繁琐,面对困难和挫折,更需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如何弥补自身的不足,完善知识结构,将其尽快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都需要通过培训和管理等工作加以解决。

4.管理上的“科学”问题

选聘10万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从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从各地近年来大学生“村官”的实践情况来看,政策的设计至关重要。如何真正发挥政策的指导和激励作用,使这一工作切实收到实效,实现中央的战略意图,需要深入进行研究,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

结论

13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选派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为农村干部队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通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体系

要着眼于新农村建设大局,认真做好大学生“村官”的管理制度设计,做到既有章可循,又不至于管理僵化。一要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大学生自觉自愿原则,在保证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确保把有志向、有热情、有潜力的大学生选拔出来。二要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训和管理,配备优秀的管理干部,通过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大学生“村官”的工作能力。三要建立监督、考核、奖惩机制,建立大学生“村官”“分类晋档、勤绩联酬”的考核体系,对工作表现突出的大学生“村官”,及时给予奖励,对工作业绩较差、工作能力不胜任、村民不认可的大学生“村官”,经严格考察确认后,予以辞退。四要设计好大学生“村官”任期届满后的分流导向机制,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充分落实,保证长期稳定吸引和留住真正热爱农村、有能力的大学生扎根建设新农村。

2.大学生“村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作用,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自己:一要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真正做到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扎根农村,把农村作为自己建功立业的舞台。二要有吃苦耐劳、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在磨练自己的同时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三要提高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要在实践中学习工作技巧,积累工作经验,锻炼和提高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四要充分把书本知识和实践工作相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

3.全社会要为大学生“村官”的成长、成才营造良好环境

首先,新闻媒体应对大学生“村官”给予广泛关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大家了解、支持这项工作,引导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服务农村建设。其次,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及有关方面要积极参与,共同努力,创建城乡共建、城市反哺农村的有效机制,如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工作“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功立业拓展渠道。第三,各高校要对大学生“村官”工作予以支持,在智力、人力上为大学生“村官”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交流、学习和展示平台,帮助推广经验,解决问题,解疑释惑,推动大学生“村官”制度进一步完善。

摘编自2008年3月25日

《光明日报》


 

高职教育理论与实践

 

发挥职业教育优势  服务新农村建设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崔砚青

多年来,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紧紧围绕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两条主线为北京郊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在培养输送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同时,充分发掘和利用学院的人才、智力等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京郊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一、提升理念,形成共识

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一种教育类型,因此,要办好一所北京的农业职业学院,首先必须要紧紧把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在当前形势下,我们必须将学院的改革与发展放在推进首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大战略下,深入研究新农村建设的内涵与要求,正确认识农业职业院校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自身的改革与发展纳入新农村建设之中,有前瞻性地、准确地确定农业职业教育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着力点和结合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更好更快地促进农业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

基于此,学院进一步明确了“立足京郊,面向首都,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强调要跳出“以教育为中心、为本位”传统观念的束缚,改变自我评价、自我循环的传统办学模式,将学院的发展放到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京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加以审视、考量和重新定位,并在不断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德为先,全面育人;以实践教学为主体;办学与服务双赢;开放式办学与不断创新的四大办学理念。其中我院将“服务与办学双赢”作为一个重要的理念加以强调和贯彻。所谓“双赢”就是:通过服务赢得办学水平的提高;通过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赢得服务实效性的增强。

作为“农”字招牌的职业院校,在“三农”服务中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在办学中服务,在服务中办学,实现办学与服务双赢”,将服务新农村进一步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加以认识,是我们全方位参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理论基点。对此,全院上下形成了共识,这为积极主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了较好的思想基础。

二、适应需要,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上,我院的培养标准是“对口”、“实用”,主要途径是优化专业结构和改革教学模式。

(一)优化专业结构,培养新农村建设所需的“对口”人才

建设新农村就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的升级和调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北京一是缺乏适应产业升级需要、能在农村直接从事一产的现代农业从业者,二是缺乏适应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和掌握一定技能的二三产业从业者。因此,我们积极组织力量展开人才需求现状的调研分析,同时坚持以“农字”、“涉农”为招牌专业的原则,调整专业结构,主动适应北京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要。

近两年来,学院通过三条途径对专业进行了科学调整:一是根据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研究开发新专业,如民俗旅游、家政服务、物业服务、机电数控、汽车维修等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方面的专业类群;二是改造原有专业,如以畜牧兽医专业为基础,开设以宠物疾病防治、特种动物养殖、生物技术应用为特色的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等专业,形成了与京郊现代  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畜牧类特色专业群;三是将传统的园艺、园林专业调整为以突出现代园艺、绿色农产品生产和园林美化为主的专业方向上,开设了绿色食品生产与检测、食品工程等专业,形成了与现代农业产业化生产、农产品加工相适应的特色专业群。

(二)改革教学模式,培养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实用”人才

一是培养“双师型”队伍。学院在分配机制上深化改革,鼓励教师参与专业实践活动和挂职服务,选派青年教师到乡镇挂职服务,在服务的过程中了解和掌握京郊一线情况,从而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二是开发实用课程。学院本着“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为核心”的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完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淡化系统性,突出应用  性,理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是开展实践性教学。学院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不断加强实验、实习、实训和综合实践等实践性教学环节,逐步构建了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体系。

四是加大基地建设。学院为保障实践教学的开展,加大了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投入力度,在校内建设了两个国家级重点示范基地,4个北京市重点基地,10个学院重点基地,在郊区合作建立了100多个专业教学基地。

由于专业设置适应北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同时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学院的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保持在99%以上,每年有2000多名毕业生直接到郊区涉农单位就业,他们绝大多数都能很快适应岗位要求、进入角色,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欢迎。2006年,我院有78名毕业生成为京郊的“村官”,是北京高校应聘的学生中录用率较高的学校,而且从反馈的信息显示,多数村官在实践中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

三、完善机制,创新模式

(一)整合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机制

机制是贯彻、落实理念的保障。在全院教职员工达成办学与服务双赢共识的前提下,学院通过进一步完善服务机制,激发教职员工服务的热情和活力,在体制和机制上确保双赢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一是成立“三农”服务中心。20065月,学院集教学、培训、科研等资源成立了专门的服务机构——“三农”服务中心,中心由主管副院长兼任主任,学院有关职能部门及系(部)负责人为成员,对全院的“三农”服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统一指挥和全面部署。一年多来,“三农”服务中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各项服务,共投入资金上百万,参与人次过千人,服务农民超万人,足迹遍布京郊所有区县。在服务京郊的同时,该中心还积极组织开展了面向山西省左权、安徽省金寨、河北省张家口等地区的帮扶工作,进一步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成立专业化的服务工作室。20074月,学院成立了都市现代农业、畜牧兽医新技术、农产品营销、新农村规划建设、培训咨询策划等5个专业化服务工作室,并给予其专项经费支持。工作室以项目方式独立运行,着力提高服务专业化水平和教师专业化服务能力,围绕各自职能创造性地开展了大量工作,并已在服务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是开展多层次的互动合作。我院积极与政府部门沟通,主动承担有关的新农村建设任务。在《2007年北京市农委系统新农村建设折子工程》中,学院独立承担了6大项工作,涉及农民培训、技术推广、科技示范等方面。到目前为止,所有工作已基本完成。

在开展“院政互动”的同时,我院还积极开展“院院合作”、“院区合作”、“院企合作”,先后与北京农学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市乡镇企业局、北京三元集团以及房山区、平谷区、大兴区、门头沟区、怀柔区等在人才培训、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了联动与协作,共同为京郊新农村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

通过以上各方面的努力,目前,一个由“三农”服务中心牵头,以专业化服务工作室为基础,培训、服务、管理三支队伍为支撑的,广泛联系京郊各区县的“三农”服务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并在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实效

创新服务模式,是先进理念指引和创新机制保障下的必然产物,是学院服务“三农”工作取得实效的有效途径。多年来,通过探索实践,我院形成了以下4种有效的服务模式:

一是“滴灌式”服务模式。“滴灌式”服务就是将科技成果、实用技术、信息资源等通过科技人才输入的方式直接送到田间地头,专家服务直接到“户”,最大限度地减少中间环节。此模式针对性强,服务效果好。例如,园艺系在房山区长水园艺基地坚持科技服务达6年,通过教师挂职服务,将蔬菜、果树、花卉专业技术及人才、信息引入当地,帮助当地完成了从传统集体生产到企业化运作的转变,得到了农民朋友的高度认可和赞扬,并被《京郊日报》等媒体采访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二是“孵化式”服务模式。“孵化式”服务就是通过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实训基地示范,用成果、技术、人才等支持企业发展,并不断“孵化”产生新的企业。例如,我院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开办的种鸡场,在学院雄厚的专业技术力量支撑下,已发展成为全国农业院校校办产业的明星企业。种鸡场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开展帮扶,产品和技术辐射到山东、新疆、云南、黑龙江等省自治区,仅此就带动农民增收1亿多元,构建了校办产业带动农户致富的新模式。同样,在园艺系教师挂职房山区阎村镇期间,帮助当地引进了温室枇杷种植技术,并推广到了丰台区南宫地热博览园、大兴区采育镇、平谷区大兴庄镇、北京军区总后良乡基地,“孵化”出了一批规模化的种植基地。

三是“套餐式”服务模式。“套餐式”服务就是根据服务对象的要求,将服务人员、内容和渠道有效集成,提供可供选择、科学组合的综合服务。农民通过“点菜”,将遇到的问题提交给专家团队,专家通过  “下厨”,深入农村调查研究,提出解决方案,并组织综合化的服务,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在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学院在为平谷区白各庄村制定《20062010年新农村建设规划》的工作中,组建了包含政策研究、种植、养殖、水利、信息等方面17位专家的团队,完成了调研、测绘、考察、编制等工作,为当地提供了“全套式”的服务。同样,学院畜牧兽医系按照京郊畜牧产业的主体品种,划分组建了牛、羊、鸡、猪等专业服务团队,从饲料、防疫、喂养、诊治等主要环节编制服务规程,形成服务“套餐”供农民选择,也在京郊产生了积极反响。

四是“链条式”服务模式。“链条式”服务就是将农民的需求、专家的科研与服务以及学院的教学联系起来,使学院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成为紧密联系的“链条”。自2005年学院成立挂职服务团以来,已先后派出近60名科技骨干到京郊乡镇挂职服务。他们帮助当地引项目、建基地、搞培训、做指导,直接培训和指导的农民已达万名以上,受到了广大农民的好评。

党的十七大为农业职业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我院将继续牢牢把握机遇,将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光荣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年2期

 

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参考

 

示范建设引领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写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一周年之际

  刘 琴

 


一年前,教育部、财政部联手启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3年间要在全国近1200所高等职业院校中遴选出100所,予以重点建设。

一年后,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论坛于200712月底在京召开,首批立项建设的28所示范性建设院校携手合作企业,向人们展示了项目实施的显著效果——5009家企业与学校签订了合作协议,合作企业接收实习学生人数比以前增加八成,接收就业学生增加六成,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核心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已成示范院校的共识。

校企合作 转变理念成为战略伙伴

校企合作“一头冷一头热”,是很多职业院校感到头痛的问题,但在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情况却截然不同。

“学院正逐步成为中国二重、东方电气等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的‘战略伙伴’。”学院院长司徒渝介绍说,东方电气集团与学院按照“校中厂”模式共建5000平方米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和产学研校企联合体,共同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中国二重则为满足一项投资15亿元的项目投产运行需要,与学院签订了大型模锻专业方向高技能人才联合培养协议。

刚被确定为示范院校建设单位时,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也一度迷茫: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该如何进行示范建设?司徒渝认为,必须将示范建设置于行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中,在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中寻求答案。

此次示范建设,学院在对全国300余家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从校企联合制定岗位职业标准入手,与企业共同培养人才,目前已有数控、焊接、电气自动化等3个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通过了行业专家论证。

“校企合作难在哪儿?是来自企业方面的阻力吗?不,真正的阻力在于理念。只要思维方式转变了,困难就会一扫而空。”上海市教科院职成教研究所所长马树超认为,示范院校就是要以校企融合、主动服务、开放合作的办学理念,有效突破校企合作的难关,并通过成功的实践经验,激发其他高等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事实上,示范建设一年来的确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83位教师承担了21家企业的55个研发项目;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立足煤炭企业,构建“校企一体化”办学模式,与河南平禹煤电有限责任公司确定了煤矿通风安全专业订单“2+1”人才培养模式,为企业解决了煤矿生产一线技术人才紧缺问题,降低了安全事故发生率等,校企合作迈出了从理念到行动的重要一步。

工学结合 在做中学体现就业导向

“如果说校企合作是体制、是基础,那么工学结合则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由此带动专业建设,引导课程改革。”上海第二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陈解放说。

工学结合怎样调动起学生的内在动力?“在价值创造中学习”是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提出的一个新思路。学院与浙江裕兴不动产经纪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在学院开设裕兴订单班。董事长张裕兴亲自率领公司精英给学生传授专业技能,并直接在裕兴房产各分支机构开展顶岗实习,形成了融“学习”与“工作”为一体的课程体系。

20071月,订单班学生到裕兴公司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其中10名学生进入该公司建国门店,令人吃惊的是,这家本来濒临关闭的分店竟从此扭亏为盈,业绩还闯入裕兴杭州百家门店前三名!

院长周建松说,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不仅为企业创造了价值,而且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进取心和自豪感。

马树超认为,工学结合是指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其中的“工”是工作、是就业,而不仅仅是进工厂、进企业。这是一种人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体现了以人为本、就业导向的思想。

“我不能忘记,我们的学生是背着馕来上学的,我们一定要教会他们‘做事’。”这是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王毅的心声。该院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以一个完整的农业生产周期进行顶岗实习,学院还与企业共建了种子检测中心、种子加工场、种子营销实训场等实习实训基地,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显著增强。

示范效应 推动改革勇做“领头羊”

5000余家企业与示范院校签订了合作协议,校企共建了530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了近5400位行业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一年来,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案例。

不仅如此,示范建设项目的实施还有效推动了全国高职教育战线的改革,有20多个地区开展了省级示范院校建设工作,28所示范院校接受各地高职院校参观学习数千人次,对口支援培训教师与学生近万人,对口支援188所院校,面向社会开展技能培训与鉴定21万人次。

马树超认为,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大背景下,这些示范建设院校必须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服务意识和特色创新,提升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要紧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充分体现“行业、企业和学院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运行机制,体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体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教”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以持续、优质、高效的服务,回报社会、面向人人、服务全民。

如今,第二批选出的42所院校也正在加紧建设,明年还将启动30所左右立项建设院校的遴选。展望未来,高等职业教育正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将成为我国从教育大国转向教育强国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2008年1月11日《中国教育报》)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学服务农业生产   科技带动农民致富

   

 


20075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视察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并为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揭牌。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院长王毅告诉《教育与职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不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还依托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与我国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农科教结合之路。

创新服务模式,培养新型农民

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农科教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六种模式。

校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乌兰乌苏”模式  2005年,学院与乌兰乌苏镇签订协议共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以“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2006年,乌兰乌苏镇政府继续加大与学院合作,签订了校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协议。

2005年冬季至2007年夏季,学院为乌镇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60余期。召开各类现场会30余场,编写《农事指南》9期,培训农民23829人次,扶持高产棉花、加工番茄、林果、奶牛养殖等农民科技示范户共计210户。

产业带动———“新实”模式   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学院实验农场改制而来的,是学院控股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科技厅认定的重点科技企业。公司组建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充分依托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势,致力于种子的产业化发展。公司以玉米制种为重点,涉及蔬菜、花卉、牧草、西甜瓜、草坪种子等制种业务。公司通过“公司十基地十农户”模式,带动了3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每年增加收入上亿元。

科技下乡—一科技特派员模式   科技特派员模式是学院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服务“三农”模式。学院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如今,以果树专家高俊萍、栽培专家苑爱云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教师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技术服务。

教学服务生产——“动物防疫”模式  20029月,呼图壁县发生口蹄疫疫情,急需大批防疫技术人员。疫情就是战情,学院紧急抽调5个班近200名师生分赴呼图壁县各疫区进行紧急接种。牧区条件艰苦,师生们风餐露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30余万头牲畜防疫的任务。

五年来,春季防疫工作效果显著,一方面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意志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畜牧兽医行业的认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畜牧防疫工作。通过这样的支农活动,既解决了农牧业生产中的燃眉之急,又建立了学院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科教结合——“大丰”模式   学院从1994年起, 派出以棉花专家夏德修老师为代表的技术服务组,常驻呼图壁县大丰镇。采用农闲时办班、农忙时指导生产的方式,进行植棉技术服务,使该镇的棉花面积从1.5万亩增加到8.5万亩,皮棉单产由45公斤增加到120公斤,人均收入由1600元提高到7200多元。该镇现已成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依靠科技奔小康示范乡镇,2003年被国家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被科技部命名为“农村星火科技示范乡镇”。

通过与大丰镇的全面合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大丰镇的成功,引起了周围县市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到他们那里搞科技服务。

项目示范——“技能培训”模式  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创建了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中心),作为农科教结合的平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培训,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服务体制,构建多个平台

为满足自治区畜牧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2年,学院提出了为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业大发展培养“百千万畜牧人才”的计划,决定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这一想法正好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人才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学院认识到,仅靠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难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集政府、行业、企业、学院之合力。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办学共同体——昌吉畜牧学院。2003年初,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牵头,学院、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十一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正式成立。由大型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担任理事长,州畜牧局局长担任院长。先后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

2006722日,由学院牵头组建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正式挂牌成立。职教园区是由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科技推广中心、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多类型、多层次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学院被选为理事长单位。职教园区现已形成以乌昌地区的7所职业院校,8个职教中心、科研院所,80多个涉农企业为核心,以“教育十培训十就业十创业”为特色,适应地区发展的人才培训及服务的平台。通过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为自治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和发展新产业服务。

建设示范院校,辐射天山南北

2006年,学院进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依据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学院实际,确定“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为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农业机械方向)为自主建设专业。

在建设期间,共建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使其成为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学院已为地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400人次,其中职业教育师资690人次。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建设工作,对口支援5所疆内和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同类高职院校,扩大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中亚国家的合作办学。

王乐泉书记到学院视察时,要求学院利用现有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管理机制在南北疆创建分校,解决环塔林果业和新疆草原畜牧业发展中遇到的人才匮乏和技术不足问题。学院已组成三个调研组,分赴南疆、东疆、北疆开展调研,力求为南疆的林果业、东疆的设施农业、北疆的草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知识贡献。

学院多年来坚持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走农科教结合之路,培养了3万多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他们活跃于天山南北,服务农业生产一线,吃苦耐劳、敬业奉献的精神受到了好评,促进了新疆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学院以鲜明的职教特色体现教育的本质,被誉为“农牧民致富的导师,产业结构调整的摇篮”。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面对学院今后的发展,学院领导深感责任重大,表示将“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继续坚持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与职业》2008年4期)


 

秉承质量立校传统    创建一流示范学校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示范院校建设之路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   刘永亮

 


一、质量立校,理念在传统优势中不断发展创新

1934年,学院前身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创建者于右任先生就提出,办学的宗旨在于“培养大量的具有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有强健的身体,掌握现代生产技术,并能全心全意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中级技术人才”,把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设定为四个要素: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强健的身体和崇高的思想道德。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耕耘者遵循先辈夙愿,无私奉献,三尺讲台写人生,汗洒农城不言悔,先后为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建设者,以服务于一线的卓越成绩昭示了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战略。

1999年,为顺应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教体制改革之需,陕西农业学校、林业学校、水利学校合并改制,成为全省第一所高职院校——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原省长程安东对学院的办学提出了“三新两高”要求,即新起点、新体制、新理念,高水平、高质量。在此基础上确定学院的办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质量立校、特色办学、创新发展。

近年来,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把教学放在核心位置,以打造鲜明的办学特色为突破口,从专业设置与改革入手,力求实现按需办学;从人才培养模式入手,力求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从强化实践应用能力入手,力求实现教学与实践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距离,取得了办学事业的骄人业绩。学院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教兴农先进集体、省级文明校园、“十佳”诚信办学示范单位等,是陕西省首批获得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优秀学校;2006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首批28所示范院校立项建设单位之一,为学院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平台。

二、重视技能,综合素质在强化训练中成为亮点

近年来,杨凌职院为了适应高等职业教育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性教学的软、硬件建设,对教学实训基地建设实施倾斜性投资。近5年累计投入过亿元,新增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相继建成水利水电实训大楼、生物技术实训大楼、农林综合实训基地、水工实训大厅、水利施工实训基地、动物工程实训基地。同时,学院进一步加强实验实习设施建设改造的步伐,先后投入3000万元更新仪器设备,完善现代化教学手段,使教学用计算机达1600多台,多媒体教室38个,语音室8个;投入300多万元购置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自动化管理系统;投入300万元建成校园千兆以太网,初步实现了学院办公自动化。目前,学院拥有国内一流的水工实训大厅、人工智能温室,拥有国内一流的组织培养实验室、设施精良的测绘仪器室,具有成套完整技术、可小规模生产的食品加工实验室等一系列先进实验实习场所,为培养应用性高技能人才提供了有力支撑。

为了强调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学院规定各专业实践性教学要占总学时的一半以上,学生至少要有半年时间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顶岗实习,课程实习、毕业设计等坚持从生产实际中选题。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一直坚持在施工工程中选题;园林工程专业采取模拟招标形式,按照工程招标程序,让学生分组演练不同角色;机电设备运行及维护专业用水轮机、水电站、电气设备、计算机基础、C语言、CAD制图综合模拟练习等代替原教学计划中水轮机、水电站、电气设备单项练习,开发出了综合实验实训项目,提高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学院推行“双证书”制度,要求毕业生除具备毕业证外,还至少要有12个社会承认的岗位资格证书。校内开设了技能鉴定站,能承担107个高级和中级职业(工种)的鉴定任务,可满足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此外,学院还通过校企合作、企业深度参与、学校与用人单位分工实施的办法,积极探索“工学结合”、“产学合作”、“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强化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使学生“双证书”获取率达到80%。近3年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考核合格率分别达96%98%95%,职业技能鉴定通过率分别达到85.2%95.3% 96.1%

三、校企合作,产学研在互惠多赢中彰显活力

杨凌职院坚持产学研合作教育,依托科研推广项目,在渭北旱塬彬县、秦巴山区凤县及关中平原杨凌等地建立了11个产学研示范基地,在主动为生产单位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出了农业类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5种模式:技术服务型、基地示范型、经济共同体型、股份合作型和公司带动型。同时,学院积极开展校政联合、校企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校外建立了50个稳定的实训基地,与中水集团、中铁集团等60多个大型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选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锻炼,选派学生去企业一线参加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和北京伟嘉集团、河南明达集团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与合作企业开展联合攻关,解决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同时为企业提供职工培训,形成了由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构成,覆盖学院已开专业的校外实训基地网络,成为学院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打造高素质高等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平台。产学研紧密结合,缩短了课堂教学与现实生产的距离,使理论教学直接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促进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近年来,学院共承担省(部)和杨凌示范区重点科研推广项目192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部)级109项,目前科研经费达到515.38万元,成为全国承担国家星火计划、参与“863”计划课题项目的高职院校之一,先后获省部级科技成果奖13项、地厅级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学院教师先后公开发表论文798篇,其中核心期刊354篇,正式出版教材193种。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经农业部品质检测,达到优质小麦标准,已累计推广面积达1000多万亩;选育的菊花新品种“玉壶妹”已通过省级品种审定;新型瓜菜化控浸种技术居国内领先水平,其产品“优比”浸种剂获国家专利。学院科研项目总数、在研经费总数、科研获奖总数、获奖等次连年来稳居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前列。

四、导向就业,高质量在就业大市场中赢得声誉

2004年,陕西省教育厅首次向社会公布全省高职高专院校就业率,杨凌职院为91.7%,被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当年学院招生400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96%

2005年,学院就业率为96.6%,被省人事厅评为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当年学院招生432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18%

2006年,学院就业率为96.8%,当年招生3850人,第一志愿报考率为132%

2007年,学院提出“就业力”、“签约率”、“专业岗位对应率”、“职业岗位稳定率”等与就业质量密切相关的概念,着力打造就业品牌,在全省同类院校中凸显示范引领作用。

4年,学院水工建筑、水利工程、测量、路桥工程等专业已有973名学生到中国水利水电集团总公司及其下属15个分公司(局)就业;有376名毕业生被中铁集团及下属公司录用;分配到中建、省建系统工作的毕业生也有528名,有640名毕业生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业。此外,中煤建设集团总公司、中国路桥公司、葛洲坝工程集团公司、中国第九冶金建设总公司等“国”字号队伍中每年也新添学院毕业生500多人。

近年来,学院坚持就业是“民生之本、立校之根”的理念,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校工作走过了“扩大招生规模——重视就业工作——强调就业质量”三部曲。建院之初,学院确定了“以规模促效益,以效益促质量”的办学思路;在省内新升格高职院校纷纷展开招生大战之初,学院又确定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当就业率成为各校互相攀比的目标时,学院又明确了“稳住就业率,提高就业力,以质量求发展”的新路子。从家长、考生、社会三方利益着眼,学院开创性地提出“就业指标刚性化、就业任务全员化、就业信息网络化、就业面向社会化、就业重心基层化”的“五化”原则,取得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可喜成绩。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高职发展规律、贴合学院发展实际、顺应家长客观愿望、符合学生就业要求的成功之路。

目前,学院毕业生就业机构健全,渠道畅通。学院与国内外300多家用人单位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供求关系,每年除协办好中西部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外,还在校内不定期组织20多场次校内外专场招聘洽谈会。在经费投入上,学院重点倾斜,确保充足的就业经费,每年直接或间接用于就业的经费达400万元以上。学院高就业率和突出的办学实绩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通过每年一次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20032006年,毕业生就业自我满意率分别达到87%87%89%96%;用人单位评价毕业生优秀率平均为75.5%;称职率每年均达到100%

学院就业工作的核心竞争效应已成为省内外多所学校效仿学习的对象,就业工作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院“示范院校建设”增添了亮点,也成为学院走出陕西、走向全国的一张示范名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年2期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探索与实践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晓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建设发展、从量变到质变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一步推向高潮。从2006年开始,国家计划在全国建立100所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以带动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目前已有28所高等职业院校成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如何以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为契机,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实行文化管理和文化行政,把学校建设成教师事业寄托的精神家园,这是值得探讨的现实课题。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和特征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内涵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一般把文化看做是由三个大的互相关联的部分构成,即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它们是文化的三要素。文化管理最早应用于企业管理,后延展至学校管理等领域。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将各种文化要素诸如物质文化、规范文化和认知文化综合运用于学校管理全过程,创造一种既有严谨的教学秩序又有开放的创新氛围,既有浓郁的团队文化又使个性得到张扬,教师主动进取,学生主动学习,生机盎然的校园文明,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换言之,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就是要以“以人为本”为核心,以制度管理为基础,以校园文化、团队文化建设为重点,以物质设施和环境建设为依托,以增强各级领导能力为条件,以凝聚发展共识、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实现建设目标为目的。

(二)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文化管理的特征

1.柔性化管理,人性化服务。高等职业院校的文化管理无疑是一种柔性化管理,强调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培育及其在管理中的应用。柔性管理将参与、沟通、共享、发展渗透到管理之全过程。郑其绪教授这样概括“柔性管理”的特征:“内在重于外在,心理重于物理,身教重于言教,肯定重于否定,激励重于控制,务实重于务虚”。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可以做得更人性化,更多地关注学生个体的需要。面对分工越来越精细、职业越来越多样化的社会需要,面对文化基础、能力特长、个性。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经济状况差异大的学生需求,高职院校有必要提供多元化、人性化的服务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不同需要。

2.融入行业、企业文化,职业特色鲜明。高等职业院校以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实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理论技术与经验技术的结合。学院文化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内涵为建设内容,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到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学院文化。

3.全员参与,全方位推进,全过程管理。建设学校文化,既要重视建设学校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更要建设学校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不是单方面的事情,而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牵涉面广,要整体规划,部门联动,综合协调,学校的教学管理、学生工作、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都要贯彻文化管理的理念,树立全员共建意识,推出文化管理的举措,营造“文化育人”的校园文化氛围。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是一个实践过程,要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促进文化建设与管理的进程。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和作用

(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意义

1.建设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需要。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共识的形成,全国1170多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院校、100余所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都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发展机遇,积极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空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已经成为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我们的责任是为全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和管理做出示范。文化管理是学校管理的一种新类型,是以人为本的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学校在完善制度管理的基础上进行的管理层次升级、是学院在建设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中采取的重大战略措施。

2.推行学分制改革的需要。学分制是以学分计量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生只要修够学分即可获得文凭或资格证书。学分制最大的特点则是强化目标,放开过程,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学分制改革成为所有改革包括教学、管理、学生、后勤、人事和分配改革的推动力量,它对学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实行弹性学制和柔性管理。文化管理就是一种柔性化管理,是与学分制相匹配的管理模式,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3.实现教师转型的需要。这个被网络和现代信息技术日益铲平的世界,已将我们推上竞争、合作、改革、创新、发展的浪尖。学院的每位教职员工都在尝试着转型,以适应信息高速传递的“e时代”。转型也需要平台,需要能力,需要策略。这就要求我们拓宽全球化的视野,在人才培养、应用研究和社会服务中充分运用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倡导文化管理,让学院每位教职员工充分发挥创造激情和想象力。

(二)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作用

其一,导向作用。推行文化管理,形成共同价值取向、理念、目标,培育团队精神,改善工作(学习)环境和条件,获取人文关怀,创建精神家园。其二,规范作用。高职院校的文化管理,以制度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构建完善的制度体系,以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每位教职员工将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团队文化、共同习惯加以内化,自觉规范行为,实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其三,凝聚作用。文化管理是一种管理层次的升级,通过机制体制改造,依靠精神和理念凝聚团队意志,激发师生内在驱动力,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发展平台,建设充满活力的校园。其四,激励作用。激励机制是文化管理的必然。推行文化管理,通过师生的内在要求和学校的共同目标的协调来激发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实现共同的追求,完成共同的任务。其五,塑造作用。构建和谐校园,形成特征明显、个性突出的校园文化,塑造团队文化,塑造高校品牌形象,打造大学品牌。其六,创新作用。创新的办学理念、创新的管理制度、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学院永葆“示范”的源泉。文化管理是促进创新的动力源泉,有助于形成开拓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助于培养创新人才。

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文化管理的实现途径

(一)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凝聚发展共识,实现理想价值

1.以人为本。从价值内涵的意义说,“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集体的价值,也尊重个体的价值。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事事时时为学生成长着想,积极为学生创造个性鲜明、全面发展的条件和机会,要在管理中使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学习、学会自律。以教师为本,就是必须牢固树立尊重人、信任人、激励人、发展人、完善人的人本思想,充分相信和依靠广大教师,通过理解教师的追求去寻求团队目标与教师目标的一致性,将社会责任、追求卓越的共同理想内化成广大教师的内在需求。

2.服务至上。学校的一切工作和活动都要围绕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服务,即学校的目标、目的、载体与结果检验都要落到学生身上。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特别是能够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为他们提供最恰切的教育,使不同天赋、潜能,不同气质、性格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都能够得到最充分的发展,以便他们在社会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最充分地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干部、职工树立良好的服务意识,可以赢得学生、甚至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引发学生的共鸣与合作,可以赢得社会的尊重,这就加深了师德的内涵,拓展了师德的外延。

3.追求卓越。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将“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作为示范性建设目标。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这项工程需要每个教职员工共同努力。只有追求卓越,教师才能全身心投入到人才培养的崇高事业中,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追求卓越,学校才能不断改革进取、不断创新,也才会有学院全面改革的不断深化。

(二)创建以学分制为龙头的制度体系,营造激励教师主动进取、学生自主学习的制度环境,保证开放式教学的秩序

推行“文化管理”,关键在于制度设计和制度创新。制度环境包括规章制度、实施细则、共同习惯等方面。制度直接约束人的行为,使老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在一个共同的层面上规范、有序地进行。学分制是支持教学创新最好的制度环境,已经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成功实施多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全面采取学分制,将衡量学生学习任务完成的基本标准由“学时”改为“学分”,将衡量学生学习成绩优劣的基本标准由“平均分数”改为“平均学分绩点”,将“三年学制”改为“学制三年、修业年限26年”,将选课作为教学运行的起点,允许学生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将教师的角色转换为导师,将“课程班级”和“行政班级”同时作为学生管理的基本单位。学分制改革是一场全面而深刻的变革,成为一系列改革的推动力量,要求改革和完善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习制度、学籍制度、考试制度、管理制度、分配制度。实行弹性学习制度,以灵活的管理制度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不同特点,允许学生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改革考试制度,改变以期末总结性考试和闭卷笔试为主的考试方式方法,采用口试、测试、课程实践报告、课程设计等考试方法;完善学习小组机制,纳入考核评价;引入学习自测、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新制定管理标准,强化目标,严格学籍制度,放开日常管理,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分配机制,改革教学工作量核算办法,按学生选课人数确定工作量,按课程分类核定工作量。专业课程按重要性、开发性和难度区分为123类,在现有分配标准的某础上,1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上浮,3类课程工作量计算适当下浮,通过工作量计算方式的改革,充分体现“优劳优酬”“多劳多得”的分配原则,激发教师在争优创先中建设优质课程,上好每一堂课,实现自己的价值。

(三)加强图书馆与校园信息化建设,建设信息网络充分发达的校园,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图书馆建设以构建优质高效的教学、科研信息中心为目标,以现代管理技术为手段,使图书馆建设、发展始终与现代图书馆发展趋势保持同步。全面建设及优化校园网络系统和相关的配套设施,建设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学习等为一体的高水平数字化信息平台,全面整合学院现有各类网络资源系统,新建射频技术信息采集和识别管理系统,开发和完善教学资源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系统、考试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含身份识别)、学生校园消费管理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等应用系统。学院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为每个教师建立公共网页,在全院范围展示课程,在展示基础上建设合格课程、精品课程。学院要求专业课教授、副教授要提供三门以上课程,讲师要提供两门以上课程,助教和公共课教师要提供一门以上课程,并要求不断更新。建设面向高等职业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将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和中央财政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在网上公开;将学院自筹资金重点支持专业的优质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全部上网,面向区域和行业高等职业院校授权共享,进一步提高服务和辐射能力,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在更大范围的共享。

(四)实行“团队分享型”课堂管理,经营课堂,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辅相成,营造开放式的教学文化

为了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应该营造开放式教学文化,营造一个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教学环境。开放的教学文化的主体是学生与教师,学校的所有教学资源都对教师及学生开放,学校的一切教学设施、图书馆资源、网络资源,教学设备与教学资源都得到充分的利用,在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整合下,形成以教学资源为媒介的互动教学通道。在实行学分制的背景下,应继续加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的改革,采取课堂教学与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营造一种师生双向沟通、互动、开放式的教学环境。网络教学管理平台以课程为中心集成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教师将所有教学资源及时上网,可以在网上发布课程信息、上传电子讲义、进行无纸化作业布置、回收与批改、组织在线答疑、统计学生学习情况等。学生可以选修课程、安排学习计划、查看课程内容、提交作业、协作学习和交流、查看学习成绩、参与学校社团交流等。师生之间、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可利用网络互动通讯,通过聊天室、QQ等形式在网上进行交流。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学生学习的预知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提高,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文化是教学文化的直接反映,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平等、开放的教学风格采取互动式教学,改变传统的单向传递信息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平等,让学生与老师共同来经营课堂,教师要成为课堂的总设计师,学生则成为实践设计项目的工程师。在课堂教学中,普遍采取大课堂教学与小课堂辅导相结合、理论讲解与任务驱动相配合的方式。大课堂由教师占主导,讲授基本理论,给学生布置相应的思考题或实践练习;而在小课堂中由学生占主导,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同时由教师对难点、疑点进行讲解说明。课堂功能复合化,集课堂、论坛、小组工作室、游戏场所于一体;进行角色扮演,适时转换角色。教学组织多样性,ISAS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情境模拟法、演讲式、问题式、游戏式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结合,充分完备各种教学设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以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来活跃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乐趣,让学生充分参与专业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效果。

(五)建设管理队伍,角色全新定位,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明星”,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构建文化建设体系

为了实现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改革领先、发展领先、管理先进”的建设目标,要致力于管理队伍建设,通过进修培训、选拔培养、人才引进、岗位实践等多种途径,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管理队伍,打造参与式、共享式、服务型的行政文化。

1.理念与时俱进,角色全新定位,实现从传统教师向现代导师、从管理者向服务者、从应试者向创造者的转变。实行学分制以后,学生是一个自主的学习主体,他们对自己的事务享有充分的自主权,这为管理者、教师、学生的角色带来了新的诠释。学校的每一个部门都是为学生服务的部门,管理人员要实现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角色转变,为学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增加服务设施,以满足学生不断变化的需要。教师教学的基本方式将由“课堂讲授”变为“学习指导”,即由传统教师转变为现代教师,要求讲师以上教师担任学生的专业导师,有效地指导学生选择专业、专业方向和具体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过硬的职业技能;在各种教学任务的招标过程中,他们的身份将随时转换。学生的身份要从应试者转变为创造者,要了解市场,走入社会;规划生涯,自主学习;发展个性,培养创造能力。

2.实施品牌战略,打造学院“明星”,树立形象典范。当代社会,构成学校竞争实力的,既有教室、实验室、设施、设备、资金等经济因素,也有教育理念、办学经验、学校信誉、学校形象等非经济的因素。塑造高校品牌形象,致力品牌形象建设。打造学院“明星”,树立形象典范。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同类高校的交流与合作,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传播媒介,做好宣传、示范、推广工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领导舆论领袖的作用;塑造教学名师;开展优秀专业教学团队、优秀管理团队、优秀学生社团评选;组织开展各种教学竞赛,形成争优创光的氛围;树立学生道德楷模、学习标兵。

3.搭建沟通平台,举办丰富的活动,营造快乐工作的文化氛围,提高领导影响力。积极探索文化管理办法,广开沟通渠道,加强与普通教师、普通职工和干部在工作、生活中的沟通与交流。各级领导要增强服务意识,用虚心的态度和真诚的关怀来听取大家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在需求,增进相互了解。管理的柔性化意味着领导能力的强势化,如何做到领导能力的强势化,不能仅靠行政安排,而要靠自身影响力的建设。推行“文化管理”,对系部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自己要成为教师的榜样,不但是一个管理者,更应该是一个教育家;不但要能在教学一线上好课,还要有指导教学改革和建设的本事。另一方面,要有奉献精神,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要有务实态度,虽不必事必躬亲,但一定要深入一线进行指导。

4.构建校园文化、系级文化、团队文化相贯通的文化建设体系,有效促进文化建设进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力宣传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的内涵,弘扬以“爱心”为主题的校园文化精髓,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月”“应用科技节”等为载体,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科技活动。建设“绿色网络校园”,引导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校园网络文化。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建设公寓文化,建造富有特色的校园自然环境。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大对学院文化建设的投入;要将文化建设与管理纳入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此外,还要推进系级文化建设。一方面,要将学校的校训、校风、学风内化成本专业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和专业水准;另一方面,要与行业、企业文化相结合,应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群)的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内涵为建设内容,在实习、实训、工学交替、开办订单班等校企合作的过程中让学生直接到企业体验企业文化,并把优秀的企业文化吸收到校园文化建设中来,引入专业文化建设中来,形成专业、行业、职业特色鲜明的系级文化。为此,各系要制订系级文化建设的具体方案。推进团队文化建设。打造“团队型”教研室、“团队型”处室、精品专业建设团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实训基地建设团队。要重视团队精神培养,实现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突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教师的劳动,关心教师的成长,注重正面引领,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群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教师的凝聚力和团队精神,努力营造自主、向上、团结、和谐的团队文化。

5.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激发内在驱动力,推进参与式管理。高职院校原来的学生管理采用的是一种“金字塔式”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组成,党政合一,校、系两级管理,具有较强的行政功能。多级管理,条块结合,网状运行,工作效率较低。要实现管理模式的转型,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采用一级管理,多头并进,提高工作效率。深化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引进物业管理公司,推行后勤服务外包,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推进参与式管理。充分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和民主党派的民主管理和监督作用,充分发挥教授在学术事务中的作用,有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课程、实验室等建设要更多地采纳教授、行业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的意见,行政管理部门则更多的是起宏观调控、质量监督的作用。要采取参与式的管理方式,通过教育沙龙、集体备课、教学竞赛、技术竞赛、系部自治、公寓自治、班级个性建设、建立自我档案等途径,形成“自我约束、自主建设、自我激励”的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广大教职员工在教学改革、教学建设和教学管理中的作用,让广大师生员工在改革和建设中形成共同的追求、共同的理想和共同的价值。

(《教育与职业》2008年6期)

 

文本框: 论 文 索 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新格局(上)/ 牛有成//北京农村经济(京),2008.1.4~7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 //农业经济导刊(京),2008.2.16~19

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路径突破和制度创新分析/ 李昌平//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65~71

又好又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促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中的现代农业发展高层论坛”会议综述 /潘伟光   郭善民//中国农村经济(京),2008.1.76~80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培养新型农民/ 鲁可荣   朱启臻//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2.50~53

完善基础设施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邝力荣//农村工作通讯(京),2008.4.34~35

城乡市场协调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研究/ 王德章   王锦良//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59~64

农村教育对浙江省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析——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C2R模型的应用/ 胡剑峰   魏利军//农业经济导刊(京),2008.2.31~37

农村劳动力流失与新农村建设/ 朱启臻 李洁//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157~161

论新农村建设中的和谐文化建设/ 柯新凡//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174~176

新发展观语境下的农村文化建设/ 孙静//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177~181

 

农业经济

创新现代农业发展制度/ 肖万春//三农问题研究(京),2008.1.72~76

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理论和实践/ 丁学东张岩松//农业经济导刊(京),2008.2.109~116

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我国农村财政体制研究/ 李长健   曹俊//农业经济导刊(京),2008.2.117~120

北京农业行业协会发展现状调研与分析/ 李瑞芬  何美丽//农业经济问题(京),2008.1.32~39

人力资本对中国农村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龙翠红//农业技术经济(京),2008.1.50~56

村支书视角的新型农民培训需求分析——基于扬州市216个村支书的调查/ 蒋寿健//农业经济问题京),2008.1.71~74

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中的经验与问题——第四届农业政策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河南会议)综述/ 唐华仓//农业经济问题京),2008.1.103~106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孙浩然//理论前沿(京),2008.4.23~24

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集群组织结构演化研究/ 吴碧波   何初阳//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8.1.53~56

论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对策/ 张庸萍   袁冬梅//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8.1.65~68

基于职业类型的城市居民乡村旅游需求差异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汪德根//中国农村经济(京),2008.1.30~39

试论乡村生态旅游文化品牌的营销/ 王军董谦   王占利   //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8.1.81~84

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理论命题与机制创新/ 张效军   欧名豪   高艳梅   //农业现代化研究(长沙),2008.1.21~25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 金卫东//北京农村经济(京),2008.1.28~29

上海郊区城市化进程中村级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的思考/ 刘明//北京农村经济(京),2008.1.55~58

种植业结构调整对农户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环北京地区为例/ 董晓霞//农业技术经济(京),2008.1.10~17

中国种植业增长与贡献因素分析/ 周宏//中国农村经济(京),2008.1.4~11

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的主要措施及启示/ 冯忠泽  陈思   张梦飞//北京农村经济(京),2008.1.59~62

全球竞争下农业政策的转型/ 陈希煌//农业经济问题京),2008.1.10~11

 

      经济管理

全国高校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第21次年会纪要/ 刘志铭  王鸣//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80

信息不对称与机制设计理论——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贡献/ 杨咸月//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35~39

中国当前通货膨胀形成原因经验研究:2003——2007/ 陈彦斌//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16~22

网络经济学视角下的私人货币/ 程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23~28

物流金融及其运作问题讨论综述/ 胡愈 柳思维//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75~79

从微软看标准之间的企业全球竞争/ 毛蕴诗//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京),2008.2.65~69

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管理模式研究(三)——以海尔产品经理为案例/ 欧阳桃花   周云杰//管理世界(京),2008.2.136~147

中国企业产品创新管理模式研究(四)——以海尔品牌经理为案例/ 黄江民   周云杰//管理世界(京),2008.2.148~158

互联网时代创新路线图/ 郝亚洲//北大商业评论(京),2008.3.34~39

开放式创新实践者——老牌企业创新的八个案例/ Sari  Viskari   Marko Torkkeli    Pekka   Salmi//北大商业评论(京),2008.3.68~73

服务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和理论分析/ 江小娟//经济研究(京),2008.2.4~18

                                                                                                                                                       

      市场营销

奥运是最好的营销平台/ 吴长江//成功营销(京),2008.2/3.67

世界体育明星首富的营销之道/ 王新业//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8.2.53~56

中国Web2.0行业五大前瞻/ 阮京文//成功营销(京),2008.2/3.33

文化创意:品牌营销的基石/ 徐滨  修菁//成功营销(京),2008.2/3.118~121

借鉴海外电视购物模式   国内电视直销蓄势复兴/ 郭露霞  许群//现代营销(长春),2008.3.50~5152

广告模式与时俱进   网络视频广告大行其道/ 范丽//现代营销(长春),2008.3.61

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让品牌在市场细分中做大/ 吴勇毅//现代营销(长春),2008.3.4~5

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渠道决策/ 徐建忠//经济师(太原),2008.2.230,237

借助博客营销的主要方式/ 朱玉增//现代营销(长春),2008.3.16

浅析报纸广告的营销策略/ 唐峰//经济师(太原),2008.2.233~234

GE销售培训体系/ 唐理锋 //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8.2.50~52

家电巨头在线销售布局/ 李磊//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8.2.45~46

思念集团大手笔/ 里风//市场营销案例(呼和浩特),2008.2.33~38

 

      国际贸易

基于标准化的外贸增长方式转变的路径选择/ 单宝//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3~8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总体评估与趋势考察/ 王述英    周密//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29~34

承接服务外包:新开放观下中国提升国际分工地位的有效途径/ 杨志琴  祖强//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35~38

国际产业转移的技术路径、投资方式与我国外包基地建设/ 赵楠//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39~41

我国出口贸易磨擦预警机制分析/ 李钊  王舒健//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49~53

国际贸易磨擦发生的理论诠释/ 王桂敏   孙佟//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42~44

国外对华反倾销措施效果评价的实证研究/ 杨红强   聂影//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54~59

从五种经济模式看如何应对欧盟对华反倾销/ 宾建成//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54~59

中韩贸易结构新动态/ 周松兰//外贸经济、国际贸易(京),2008.2.80~83

 

      电子商务

高职电子商务专业就业岗位及能力培养分析/ 王瑞莉//电子商务(京),2008.3.66~70

gPhone   iPhone的中国之争/ 刘巳洋//中国电子商务(京),2008.1.96~97

2007电子商务盘点/ 黄少鹏   高丙田//电子商务世界(京),2008.1.22~31

支付宝:中国电子支付样本/ 顾卓//电子商务世界),2008.1.68~69

新宽联:遍布全国的支付渠道/ 李雨//电子商务世界(京),2008.1.70

网络拍卖欺诈产生的原因及法律防范/ 吴伟//电子商务(京),2008.2.60~62

VMI在我国制造企业中的应用研究/ 万泉//电子商务),2008.2.63~65

网络让保险无处不在——记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的“网上保险”/中央财经大学 //电子商务(京),2008.2.87~92                                                                                

苏州进出口物流的e——苏州物流中心有限公司电子商务应用/ 上海海事学院//电子商务(京),2008.2.79~86  

威客——网上商务、网上挣钱的新模式——K68网站案例分析/ 北京联合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56~62  

奇瑞汽车电子商务起步——奇瑞汽车有限公司电子商务案例调研报告/ 合肥工业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71~76  

社区电子商务的星星之火——北京任我行电子商务网/ 中国农业大学//电子商务(京),2007.11.84~86

神州数码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中国信息界(京),2007.21.47~49

电子商务市场的发展与风险规避/ 吴本家//商贸经济(京),2007.12.44~47

 

金融证券保险

利率市场化对农户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杨菁   何广文//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8.1.24~28

全国社保基金运营模式分析与风险控制/ 朱富言   张维龙//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8.1.101~103

金融中心建设中的政府作为——以纽约、伦敦为例/ 贺瑛   华蓉晖//国际金融研究京),2008.2.60~66

国内物流金融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马文姬顾幼瑾//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8.1.109~110

商业银行组织研究概述/ 胡月晓//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8.1.104~108

市场化进程中的我国银行业绩效分析/ 谢太峰  高杰英//金融理论与实践(郑州),2008.1.33~36

我国投资银行在企业并购业务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意见/ 安宏飞//金融与保险(京),2008.2.156~158

次债风波后的西方银行生态/ 陈安林//金融与保险(京),2008.2.184~185

国际银行业并购对中国银行业并购策略选择的启示——以汇丰银行为例/ 金雪军李楠//国际金融研究京),2008.2.17~24

股指期货等衍生品推出对券商的影响/ 毕玉升 等//金融与保险(京),2008.2.164~168

近期对冲基金业的发展特征及对我国的启示/ 黄运成  陈志斌  楼小飞//国际金融研究京),2008.2.4~9

信用保险的发展与前景/ 毕雄梅//金融与保险(京),2008.2.139~141

中国的银行保险战略视角及其创新/ 郭金龙 等//金融与保险(京),2008.2.142~146

浙江省农业保险公司发展模式的创新——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的构想/ 陈颖瑛胡斌//金融与保险(京),2008.2.26~28

 

      财务与会计

新会计准则下银行资产分类会计选择的理论建模/ 张维   高雅琴   张小涛//会计研究(京),2008.1.12~17

财务战略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 王满  于悦//会计研究(京),2008.1.33~38

董事会独立性、股权制衡与财务信息质量/ 王跃堂   朱林   陈世敏//会计研究(京),2008.1.55~62

兼任董秘能提高信息披露质量吗?——对拟修订《上市规则》关于董秘任职资格新要求的实证检验/ 高强   伍利娜//会计研究(京),2008.1.47~54

高校现金流量表编制的探讨/ 陈志坚  //财务与会计综合版(京),2008.2.21~23

业务流程管理的实施策略与应用前景/ 王振武//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20~22

基于BPM的内部审计设计/ 祁渊//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26~28

ERP项目的快速实施方法/ 张勇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49~51

基于ERP的销售与收款流程中的财务管理控制/ 牛彦秀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23~25

ERP环境下的会计实时控制/ 常剑峰  //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52~53

信息化与财务流程再造/ 李心合//财务与会计理财版(京),2008.2.61~63

 

      文秘与法律

秘书职业标准与秘书专业教育/ 王玉霞//秘书(上海),2008.2.12~15

秘书职业资格鉴定推出两大改革措施/ 程萍//秘书(上海),2008.2.22

社会保险制度建设与社会保险立法/ 郑功成//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8.3.3~10

论用人单位工伤事故责任中的几个特殊问题/ 黄振东   聂效//经济法学、劳动法学(京),2008.3.54~60

关于弛名商标司法保护价值取向及制度设置的思考/ 夏君丽//民商法学(京),2008.3.3~10

弛名商标司法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庭课题组//民商法学(京),2008.3.11~17

规范弛名商标司法认定的法律思考——以弛名商标司法认定的“异化”现象为视角/ 邓忠华//民商法学(京),2008.3.18~21

论有限合伙型私募基金之治理结构/ 龚鹏程  孔玉飞//民商法学(京),2008.3.57~63

论股东对公司财产之保险利益/ 任以顺  李丽丽//民商法学(京),2008.3.64~71

我国外贸代理制度的法律冲突及其消解/ 沈四宝    汪渊智//民商法学(京),2008.3.72~77

虚拟企业的几个基本法律问题/ 孙占利 刘丽珍//民商法学(京),2008.3.84~88

“中美知识产权第一案”述评与启示/ 何华//民商法学(京),2008.3.93~100

论发展权的法律救济机制/ 汪习根//宪法学、行政法学(京),2008.2.21~32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语境下谈我国刑法立法的积极与谨慎/ 郎胜//刑事法学(京),2008.2.3~6

 

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记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一年历程及成果/ 刘红//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5.5~9

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高职教育需求分析与发展对策——以人才需求为视角/ 解艳华//北京教育高教版,2008.2.4~7

浅析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宋建军//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8.1.36~38

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自主创业调研报告/ 何伏林//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8.6.53~54

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做法/ 张旭翔//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8.6.24~25

高职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初探——记宁波城市学院商务学院九龙物流班/ 沈时仁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8.6.58

打造产学研结合平台  凸显农林职教特色——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基地建设纪实//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京),2008.6.59

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 常小勇//中国高教研究(京),2008.2.54~56

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探索/ 丁金昌童卫军//中国高教研究(京),2008.2.57~58

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王月凤//教育与职业(京),2008.7.59~60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TAFE/ 陈洁梅//世界职业技术教育(西安),2008.1.16~20

 

计算机科学

详解Windows   Vista  32位和64位的区别//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8.2.19~20

如何发挥USB   WLAN无线适配器的最大效能//计算机与网络(石家庄),2008.2.19~29

基于Windows  CE的嵌入式浏览器的设计/ 陈诗松  陈蜀宇//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8.3.11~14

基于校园网络系统计费方案研究/ 刘明良//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8.3.60~63

Visual  Basic制作Excel报表方法探究/ 张焰林//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8.2.111~114

搜索引擎技术分析与研究/ 陈丹  郭伟青//计算机系统应用(京),2008.3.23~26

文本框: 新 书 通 告

群雁高飞:中国职业教育杰出校长事迹汇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编辑部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

 

建设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朱向军       

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7

 

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管理概论

董维佳       宋建军   编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5

 

职业人生与就业指导

周群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公文写作新规范

古岭新        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2007.8

 

财经应用文写作

刘春丹    李书生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商业合同写作技法

凡奕        编著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7.1

 

物权法实务指南

江平     李国光    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7

 

企业境内外上市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潘峰   刁芳远      编著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案例精解

刘玉民         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7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用问答

贺绍奇         主编

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7

 

企业电子商务中的法律风险及防范

张樊         主编

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7

 

保险法案例分析

贾林青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会展策划实务

谭红翔         主编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8

 

现代人力资源管理

沈莹          主编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经济学原著选读

兰天    杜晓郁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1

 

博弈论与经济

于维生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国际贸易实务与案例

博斌     袁晓娜     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6

 

国际贸易单证理论与实训

王丽丽         编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中小企业出口单证实务

魏兴民     王佳伟     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9

 

海关报关实务

张炳达    顾涛    王晓静   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保险会计学

彭雪梅         编著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银行会计学

翟立宏        主编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8

 

电算化会计

蔡玲蓉        主编

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9

 

审计软件应用技术

赵天希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财务报表分析

李昕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8

 

市场调研与预测

邱小平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市场营销案例分析教程

彭于寿         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9

 

网络营销岗位实训

沈煜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中国保险市场热点问题评析:2006~2007

孙祁祥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4

 

转轨期农村金融新体系研究

李建英            

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

 

政策性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问题初探

赵澎涛         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7.5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吴继宽         主编

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7

 

京郊农村社区社会调查

胡勇     李宝龙    主编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9

 

农村社会工作

史铁尔        编著

中国农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8

 

农业信息化组织体系研究

崔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订单农业运作模式

卫琳         

中国工商出版社,2007.7

 

普通高等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教育部高教司“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课题组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7

 

电子商务系统设计与实现

厉小军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管理

肖伟民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5

 

网络化农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苏帕莎        主编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7

 

计算机信息检索实用教程

张晓芳        主编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8

 

多媒体技术实训教程

曹燕       主编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常用工具软件应用集萃

甘登岱     董志民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10

 

Java语言实用教程

常亮    张智勇      赵福军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Java程序员的AJAX技术开发

张洪斌          编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8

                                                                                                                                                                                                                                                                                                                                                                                                                                                           

Flash精彩动漫设计:8.0版

甘登岱         主编

航空工业出版社,2007.10

图书馆主要电子信息资源简介(九)

 

超星公司“读秀”知识库及超星百万册电子书包库

对我校开放试用

 

超星公司从2008年1月开始对我校开放其优秀海量数字资源的试用。读秀访问地址:www.duxiudsr.com;超星百万册电子书包库站访问地址:www.sslibrary.com。试用时间为半年。欢迎试用!试用期间如有任何问题请致电62595022或E-mail至bavclib@263.sina.com。图书馆“电子资源中心”同步收录该试用资源。

超星公司“读秀”知识库简介:读秀知识库是由海量图书等文献组成的庞大的知识系统,含218万种中文图书等文献数据,并有150万种图书原文,集文献检索、试读、传递为一体,是一个可以对文献资源及其全文内容进行深度检索,并且提供文献传递服务的平台。主要功能特点:立体式的深度检索、一目了然的原文阅读、高效快捷的文献传递。

超星公司数字图书馆包库站简介:依托超星公司多年数据资源积累,目前已有百万册中文电子图书。是目前国内高校使用最普遍、最受师生欢迎的数字图书馆。依靠海量的图书信息、先进的检索方式、友好的阅览器为用户提供全面、准确、专业的图书信息。使用前请下载安装超星阅读器4.0(首页内)